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

“要素比例说”也称为“资源赋予说”或“生产要素秉赋理论”。这一理论是在本世纪 30 年代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创立的。

赫克歇尔于 1919 年首先在他的著作里提出了通过各国劳动要素的差别来解释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原因。之后,其学生俄林接受和发展了他的理论, 并在 1933 年发表了《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这一名著。俄林的这一著作被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最重要著作。并由于他在这本书中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于 1977 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贸易理论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后入一般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把它们合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

“要素比例说”的主要内容是:各国商品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某础。商品价格的差异来源于生产成本的差异,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则是由生产要素价格和生产要素结合比例决定的。所以, 一国出口的,应是它丰富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的应是它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

国际间的商品交换,等于生产要素的转移。这样,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 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通过交换,双方都可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而获得好处。

对于这一理论的含义,俄林首先在他的代表作《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有清楚的表述。他说:“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相对大量的、比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而进口的是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的商品。总之, 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井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因此,从这一理论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和“比较成本说”一样,这一理论仍然认为比较优势的存在是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条件。但是,这两个理论在解释造成成本差异的原因时,则是完全不同的。李嘉图的理论认为造成比较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所处的地域不同、自然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生产成本的不同;俄林的理论则认为各国要素赋予的不同和生产中使用要紊比例的不同是形成比较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在劳动生产率一致的情况下,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相对地大于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比较低廉,这个国家就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这种廉价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格也就相应地比较低廉。相反的,如果这个国家另一些生产要素比较稀缺, 需要大量使用这种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其成本和价格必然比在其他国家里更为昂贵,因此,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来生产并出口成本较低的商品,通过贸易,便可获得贸易利益。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比例说”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相比较,在作为各国参加国际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更为深入和更为全面,也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促进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一理论和亚当·斯密及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一样,未能真正揭示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形成的真正原因,掩盖了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剥削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