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比较成本说”的创立者大卫·李嘉图是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比较成本说”是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创立的。大卫·李嘉图在对亚当·斯密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发现,亚当·斯窃在其理论中忽视一个极为重要的可能性,就是当一国生产商品没有绝对优势时,只要存在着相对的优势,通过分工和贸易同样可以得到好处。因此,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创立了“比较成本说”。

“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会造成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 即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而另一国都处于优势。如果在优势中取最优者,在劣势中取较轻者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同样可使国民财富增值,通过贸易双方也都可以得到好处。因此,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为了简单起见,大卫·李嘉图在论述其理论时,也采用了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假设,同样也是假设以生产中投入的劳动量夹表示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贸易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换比率为 1:1。他还假定生产要素(劳动力)充分就业,并且他们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国际间是完全不能流动的。

在此前提下,他也采用了如亚当·斯密一样的模式,见表 3—2。

表 3—2 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商品国别

英国

100 人

120 人

法国

90 人

80 人

在此成本构成上,我们不难发现它与绝对成本说的成本构成有根本的差别。在这里,英国无论在布还是酒的生产上,成本都高于法国,而法国两者都低于英国。那么,英、法两国在这种状况下能否通过分工而获得利益呢, “绝对成本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比较成本说”则可以。大卫·李嘉

图认为,在这种状况下,只要存在比较成本差异,分工和贸易仍是有利可图的。

在表 3—2 中,可以看出英国生产 1 单位布,其成本是法国的 1.1 倍,而

酒的生产成本是法国的 1.5 倍。虽然英国在布和酒的生产上成本都高于法

国,但布只高 0.1 倍,而酒高 0.5 倍。因此,比较成本的差异是存在的。

再看法国,生产 1 单位布的成本是英国的 0.9 倍,生产 1 单位酒的成本

是英国的 0.67 倍。虽然法国在布和酒的生产上成本都低于英国,但布的成本

只低 0.1 倍,而酒低 0.33 倍。因此,比较成本的差异也同样存在。

按照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在比较成本差异存在的状况下,只要两劣取其次劣、两优取其最优进行生产,通过分工和贸易仍可得到好处。在这里, 英国应取成本较低的布进行生产,而法国应取成本最低的酒进行生产。分工生产后,其结果是:英国用 220 人生产出 2.2 单位的布,而不生产酒;法国

则用 170 人生产出 2.125 单位的酒,而不生产布。这样,对整个世界来说,

分工后世界布和酒的产量便分别由分工前的 2 个单位增加到 2.2 个单位和

2.125 个单位。因此对整个世界来说是有利的。

而对英国和法国来说,英国在 2.2 个单位布中拿出 1 个单位与法国交换

酒;法国则在 2.125 个单位酒中取出 1 个单位与英国交换布。交换后,英国

有 1.2 个单位布和 1 个单位酒,比分工和交换前多了 0.2 单位的布;法国则

有 1 个单位的布和 1.125 单位酒,比分工和交换前多了 0.125 单位的酒。英

国和法国分别所增加的 0.2 单位布和 0.125 单位酒,便是按比较成本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后获得的贸易利益。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同样也是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他也认为,只盲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因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贸易利益也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促进了自由贸易政策在西方一些国家的实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对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大卫·李嘉图的理论也同样有它的缺陷。和亚当·斯密的理论一样,李嘉图的理论也是片面强调了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和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对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同时,“比较成本说”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