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次战后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期间,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国际贸易政策,先后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倾向。一是从 50 年代至 70 年代初,世界贸易趋向自由化;二是 70 年代中期至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贸易自由化

  1. 战后初期至 70 年代初,世界贸易趋向自由化的主要原因是:
  1. 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善。首先,世界各国饱受两次大战之苦,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战争期间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此,它们认识到,一个和平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们也就不愿意再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转而用磋商、协商的方法来进行。这样,通过协商,在互利的情况下,共同发展经济。其次,战后初期经济的恢复,需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资金,因此世界各国也要放宽贸易限制。第三,经过战后初期短短几年的经济恢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劳动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产品极大地丰富,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设备大大改良,各国都需要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行发展, 这就使世界贸易趋向自由化。

  2. 美国的倡议。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了不断扩张和巩固自己的实力,迫切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尤其是打入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市场。所以它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

  3. 生产国际化的加强。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协作化生产越来越多。严格的贸易限制不适合于这种分工和协作的发展,所以它们也要求搞贸易自由化。

  1. 战后初期至 70 年代初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大幅度削减关税。战后初期至 70 年代初,世界各国作为限制进口主要手段的关税税率都大幅度降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己由 50% 左右下降到 5%左右。造成关税大幅度削减的原因主要有:①关贸总协定的签订;②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③普惠制的实施。这些贸易协定和经济同盟的建立,是以关税减让为前提的,所以,它们是导致战后关税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2. 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二战后,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下,各国除大幅度降低关税外,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撤销了非关税壁垒。包括放宽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自由化,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等等。

  1. 战后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二战后出现的贸易自由化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相比较,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反映的经济基础不同。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经济贸易集团的大量出现等。它们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只是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一国资本自由扩张的利益与要求。

  2.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战后贸易自由化反映的主要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则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3. 采取的方式不同。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多边国际协定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来实现。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主要通过一国国内降低关税和取消贸易限制来实现。

  4. 战后贸易自由化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实行自由贸易的

国家主要是工业水平较高的英国和法国。而战后贸易自由化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但发展不平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在商品上的贸易自由化范围也不一致: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

战后在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势下,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出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1. 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7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了重大打击,由战后以来的高速发展期转入了一个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的“滞胀”阶段。为了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及摆脱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各国便又重新起用了贸易保护主义。

  2. 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动摇,对外贸易逆差也不断加重。相反,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尤其是对美国的顺差更是越来越大。为了减少逆差, 改善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状况,美国一方面迫使日本和原联邦德国向它开放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制定报复性的进口限制措施。这样,使美国成为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

  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一直以来,初级产品价格在市场上不断下降,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加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外汇收入减少,形成债务危机。因此,为了改善国内的经济和国际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4. 政治上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国家,高失业率、工会力量的强大、党派斗争和维护政府形象等,大大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5. 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使贸易政策的连锁反应更为敏感。当一国对另一国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后,受制裁的国家马上会作出反应,予以报复。这样,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

  1.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1. 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下,被保护的商品越来越多。除了传统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外,还包括高级工业品,如汽车、家用电器, 以及劳务产品,如对航运的保护、对高技术转让的保护等。

  2.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这一时期实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措施越来越隐蔽。其中包括: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置阶梯关税;加强了“反贴补税” 和“反倾销税”的征收;非关税壁垒的种类不断增多;强调管理贸易,违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

  3. 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4. 各国保护贸易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出口,加强了从财政、组织

和精神上促进出口的措施。

  1.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由于受限制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的开展, 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保护措施扭曲了贸易流向。数量限制影响了产品贸易的性质,改变了进口的地理方向。为了打破出口数量的限制,出口国家努力在受限制的商品组中扩大市场,从而扩大了数量固定下的贸易额。

  3. 贸易限制推动价格上涨。歧视性的数量限制给被保护的市场产生了价格提高的压力。进口成本的提高,使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而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则成为同类产品生产厂商的重要的“价格保护伞”。

  4. 新贸易保护主义伤害了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主要表现在:它们受到的非关税壁垒的影响程度超过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也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