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乌拉圭回合”简要回顾

80 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中,以非关税壁垒为主要手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国家甚至采用歧视性的进口限制措施,或绕过关贸总协定以范围广泛的“灰色区域措施”,以名目繁多的各种手段限制进口,严重地恶化国际经济贸易关系,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使国际贸易一度陷于停顿和萎缩, 使战后 40 多年来推行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则遭受严重的侵蚀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技术贸易和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这一部分的贸易不在关贸总协定规则管辖之内,因而在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将它纳入多边贸易体制。

在这样的形势下,关贸总协定经过长时间悉心研究,并在作了较充分准备后,于 1986 年 9 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部长级特别缔约方大会,发表了《部长宣言》,正式发动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目的是制止和扭转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扭曲;维护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推动关贸总协定目标的实现;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具有生命力和持久的多边国际贸易体制,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乌拉圭回合”部长宣言将这轮多边贸易谈判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部分,共 15 个议题,并建立 15 个议题谈判组,它们是:①关税;②非关税措施;③热带产品;④自然资源产品;⑤农产品贸易;⑥纺织品和服装;

⑦关贸总协定条款;⑧保障条款;⑨多边贸易谈判协议与安排;⑩补贴和反补贴措施;(11)争端解决;(12)关贸总协定体制的作用;(1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及冒牌货贸易;(14)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15)服务贸易。这 15 项议题按性质归纳大致可分为四类。

  1. 有关市场进入的议题,即农产品,热带产品、纺织品和自然资源产品的议题,最终归结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让谈判。关税减让重点是强调对高税率的关税进行全面的约束和缩小关税升级。贸易谈判委员会的中期审议确定了平均降低关税大约 30% 的目标。非关税壁垒,目标是减少或取缔包括数量限制这类措施。

  2. 有关国际贸易竞争规则的议题,即保障条款、反倾销、反补贴、原产地规定、装船前检查和总协定有关条款的修改谈判议题。

3“新领域”的议题,即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

4 有关多边贸易体制和程序的议题,即争端解决程序和建立“多边贸易组织”以及实行贸易政策审议制度等问题。

“乌拉圭回合”是关贸总协定 40 多年来,历史上空前复杂艰巨的一次多

边贸易谈判,参加方达 117 个,大大超过过去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谈判议题

涉及范围之广,矛盾之多,难度之大,也是前七轮谈判无法比拟的。这次谈判本拟 4 年即 1990 年底结束,但谈判错综复杂,一波三折,跌跌宕宕,一延

再延,历时 7 年多,直至 1993 年 12 月 15 日才结束。“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各方矛盾很多,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的

矛盾,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对发达国家来说,在“乌拉圭回台”中,除传统议题之外,它们特别重视“新领域”的议题,因为它们在这方面有相对的优势。美国和西欧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在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方面制订具有约束力的多边规则,借以打进国际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关于农产品贸易问题,在“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自始至终是一个主要矛盾,是这次谈判最棘手和最难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西欧和日本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主要矛盾又在美国和西欧。美欧在农产品贸易和补贴上的深层矛盾与尖锐抗争一直是贯穿整个“乌拉圭回合”的主要障碍。

战后,在国际上,农业政策一直被排除在关贸总协定规则之外,不受任何约束。而美欧农产品贸易之争,由来已久。过去欧共体曾是美国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但欧共体成立以来,长期实行浓厚保护主义色彩的农业政策,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产品进口差价税保护其内部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向国际市场倾销农产品。欧共体过去每年用于这两种补贴达 1000 亿美元左右。在共同农业政策的作用下,欧共体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还跃力农产品出口大国,这就使美国不但失去了欧共体这一大农产品市场,在其他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也备受排挤。为加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与欧共体的竞争,美国也采取巨额出口补贴办法,其过去每年用于农业的补贴也达 350 亿美元左右。欧美长期维持高额农产品财政补贴,造成了世界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严重扭曲,这不仅使中小农产品出口国叫苦不迭,而且美欧双方也越来越不堪重负。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一开始就把限制农业补贴问题作为其主攻目标。 1987 年 7 月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即提出“零点方案”,主张到

2000 年全部取消农产品补贴和贸易壁垒,遭欧共体强烈反对。此后就农产品

贸易问题,双方进行讨价还价,很长时间未能达成协议。 1990 年 12 月 3 日,原本决定结束“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各参加方部长级布鲁塞尔会议,也因美欧双方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终期会议陷入僵局,“乌拉圭回合”谈判不能依期结束。由于在这个问题上达不成协议,“乌拉圭回合” 谈判先后于 1990 年、1991 年及 1992 年三度被迫延期。1992 年 11 月 20 日, 美欧农业谈判在剧烈争吵之后在美国布菜尔宫达成协议——布莱尔宫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欧共体承诺从 1994 年起 6 年内把受补贴的粮食出口量削减21%,油料面积减少 15%。但协议一出台,就遭到欧共体头号农业大国法国的坚决反对。直至 1993 年 2 月 7 日,在艰难冲刺的布鲁塞尔会议上,美国在欧共体库存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开放及减少农产品补贴的参考年度问题上都作了让步,双方才就农产品贸易问题最后正式达成新的协议。由于美欧就农产品问题达成协议,有力地缓和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气氛,使其他各项谈判朝着好的方面发展。这是“乌拉圭回合”能在 1993 年 12 月 15 日结束的关键因素。

在“乌拉圭回合”整个谈判过程中,美欧一方面吵得难解难分,另一方

面又难舍难离。种种因素使它们不得不加强协调,寻求妥协,同其他缔约方一道促使谈判达成协议。首先,减免关税,拆除非关税壁垒,逐步走向世界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历次谈判的成果都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符合它们发展经济的根本利益,谁也不敢轻易冒天下之大不匙而使谈判破裂。其次,美欧关系密切,美国出口的 25%、海外工业投资的 50%以上在西欧,而西欧的海外重要投资则在美国,若谈判失败,无疑是两败俱伤。再次,从美欧来说,都迫切需要从改善世界贸易中寻找出路。谈判成功,美欧是最大的获利者,谈判失败则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乌拉圭回合”117 个参加方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 88 个,占了 75

%。中国也全面参加了这次谈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多,力量之强,也是空前的。在谈判过程中,它们的通力合作,为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体制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也是促使谈判达成协议、成功结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