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溶洞
溶洞,是一种地下的岩溶形态。它的形态多种多样,规模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溶洞或是和地下水的动态有关,或是和地质构造有联系。例如在地下水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是垂直的,规模较小;在水平循环带中形成的溶洞多是水平的,规模相对要大。若地壳多次间歇抬升,就会出现多层溶洞。有些溶洞内还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在洞穴内,有众多洞穴堆积物。这些堆积物相应形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尤以化学堆积物堆成的形态最为绚丽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幕、石灰华等。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时,CaCO3 滞留在洞顶上的小水滴的四周沉积, 以后逐渐积累伸展成悬挂状的突起,从洞顶向下悬挂;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 CaCO3 逐渐沉积起来堆积而成,它形似竹笋而得名。当石钟乳和石笋各自向相对方向伸展,最后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从洞壁沿裂隙渗出的水,CaCO3 呈片状沉积,如同帷幕一样展开,故称石幕。石灰华则是洞壁上的层状 CaCO3 沉积物。
洞穴旅游,每年吸引着数千万游客。我国接待游客的旅游洞穴已接近 200 个。洞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游人,其原因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地表,对地下常年恒温、绮丽虚幻的洞穴,存在好奇心与神秘感;洞穴还往往跟古代寺庙建筑、摩崖佛雕、古代诗文以及书法艺术等结合在一起, 游览洞穴可增加对古代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方面的知识;还给人们提供探险、科学考察、治疗某些慢性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洞穴的旅游开发,也要注意景观的独特性。如在洞穴规模、洞穴结构、洞穴堆积、洞穴沉积等某一方面,景观独特或美学特征明显。还要注意与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配合,构成网络或游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洞穴旅游开发的效益。例如桂林七星岩,具有多层岩洞,仅中层洞面积就达 1 万多 m2,能容纳数万人,是个罕见的“地下宫殿”。它与漓江等景点一起组成了桂林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