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窟雕塑

中国雕塑始于商周,秦汉俑像达到很高水平。但在石雕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还是以佛教、石窟寺文化的传入为契机的。石窟雕塑同坛庙、寺观室内外散存的塑像相比,因不受日晒雨淋,不随建筑物的毁坏而损害,是比较容易保存的。因而石窟内的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以年代早、数量多、

艺术水平高为其特点,是我国一笔最大的历史文化财富。1.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国无宁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倍受煎熬,统治者朝不保夕,因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最好时机。沿着丝绸之路先后开凿了拜城支尔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土拉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千佛洞、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等。其中拜城、库车、吐鲁番、敦煌和麦积山因岩石疏松为泥质彩塑,大同、洛阳石窟为石雕,但二者风格上是一致的,体现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其中云冈石窟以“昙曜五窟”为代表。昙曜是北魏时期名僧,路遇文成帝车队,马咬住袈裟不放,所谓“马识善人”说法。文成帝,信佛教,以师礼相待,任命沙门统。在他主持和文成帝的支持下,在平城(大同)西 16km 武周山南侧开凿五洞,即今天 16~20 洞。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和交脚弥勒菩萨,外壁雕千佛。据说“昙曜五窟”中的五尊主佛,是模拟北魏的道武

(20 窟)、明元(19 窟)、太武(18 窟)、景穆(17 窟)和文成(16 窟) 五个皇帝雕造的。其中 19 窟释迦坐像高 16.8m,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第 20 窟前壁大约在辽代以前已经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正中雕释迦坐像,高13.7m。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艺术水平高,为云冈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

北魏后期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公元 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 年,魏宗室比丘慧成于京都南 25km 的伊洛水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岩壁, 主持开凿龙门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和药方洞为代表。古阳洞是开凿最早的一个洞,内容比较丰富。窟内供奉主佛是释迦牟尼。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释迦成道过程。所谓“八相成道”:(1)住兜率宫,(2)入胎,(3)住胎,(4)出生,(5)出家,(6)成道,(7)转法轮,(8)入灭。并有腾云驾雾的飞天形象。在造像题记中,书法棱角分明, 字形朴拙,结构紧密,硬挺有力,为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在这座洞里。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相比有较大的进步。云冈是北魏早期的作品,雕刻手法概括洗炼,整体感强,但所采用刀法比较平直,缺乏骨肉肌肤质感,主像大都威严冷酷,使人望而生畏。龙门为北魏晚期作品,写实能力大大加强,宾阳洞中释迦微露笑意,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汉族褒衣博带。南北两侧菩萨面容含晞若笑,温雅敦厚,手臂丰腴柔软,姿态清瘦、睿智、优美,是北朝门阀士族审美的体现。

  1. 隋唐时期的雕塑

公元 581~906 年的 300 多年时间,伴随着经济文化繁荣,佛教石窟艺术进入全盛时期。隋为过渡,唐代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南北朝开凿的敦煌、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增加新窟、龛,其雕塑的造像都是石窟群中的精华部份。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石窟,如济南千佛山,益都的驼山和云门山,四川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云县大佛,陕西彬县大佛,山东历城千佛崖,云南剑川石钟山等。此时石雕和彩塑,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 都达到空前的地步。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从规模和艺术水平上都堪为唐代雕塑的代表。本龛东西进深 33.70m,南北宽 33.50m。以大卢舍那佛为主体的九躯大像以及两身供养人像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大卢舍那佛通高 17.14m,以女性外

部特征塑造佛像;螺形发髻,身披袈裟,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部仪表堂堂,丰颐秀目,嘴角稍翘,做神秘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状态, 其视线与虔诚的信徒和礼佛者仰视时的目光交会在一起,耐人寻味、扣人心弦。她庄严、温和、睿智、富有同情心,是理想化的圣贤象征,是唐人心目中的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武则天的化身。其面部表情在阴晴、早晚的不同光线下呈现多种微妙的变化。

唐代雕塑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高峰,而且佛像造型之雄伟也是空前的。乐山大佛高 71m,成为世界之最。云县大佛高 36.6m,彬县大佛高 24m, 炳灵寺坐像高 27m,莫高窟北大佛 33m,南大佛 26m。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和宋元以后的雕塑艺术所望尘莫及的,因而成为今天旅游者追逐的目标。

  1. 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宋元时期,石窟雕塑再度兴起,势头虽远不如南北朝、隋唐时代,但仍不乏精美之作。有代表性的如大足石刻、剑山的石钟山石窟和杭州的飞来峰摩崖造像。其特点是佛像雕塑更接近真人,秀丽精妙;更世俗化,富于生活气息。

大足石刻 20 多处,其中北山和宝顶两处是精华所在。北山的佛湾有 264

个龛窟,其中第 136 窟刻有一群佛像。这些雕塑同唐代雕塑相比,雕琢更加精细,且富有生活气息。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一尊宋代弥勒佛像,既无北魏交脚弥勒的端庄气氛, 更无乐山大佛的静观凝重,而是笑世傲俗,嘻笑颜开,一反传统佛相,是按照五代契此布袋和尚的原型雕塑的。他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袒腹踞坐, 造型自然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件别开生面的艺术品,成为后来许多寺庙的大肚弥勒仿造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