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土

封土建坟,起源于商末周初,到春秋战国时越来越高,形状好似山丘, 因此有“坟丘”之说。如齐四王冢犹如一列整齐小山,自西而东分别是威王墓(高 30m)、宣王墓(高 34m)泯王墓(高 22m)和襄王墓(高 23m)。根据封土形式和发展变化可分为三种:

  1. 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这种类型的坟头。

  1. 以山为陵

就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山的 14 个山头上,尤其是海拔 1188m 的嵕山的李世民昭陵和海拔 1048m 的梁山的李治、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相比。

  1. 宝城宝顶

明、清的帝王陵墓改变方上形式,发展为宝城、宝顶形式。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