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干旱区景观

干旱区气候极端干燥,蒸发量极大,降水稀少(250mm 以下),地面植被极其稀疏。干旱区的松散沉积地面及裸露的基岩地面,都受到风力强烈作用,形成荒漠等景象。

在离地面 2m 高处的风速达 4m/s 左右时,风就可将地面松散的细沙粒

(0.01~0.25mm)扬起,并挟带沙粒随风前进,即形成风沙流。风沙流的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当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而使风力减小时,可使沙粒发生堆积。由于风沙流中绝大多数颗粒是在不超过 2m 高度内运动,所以风蚀在近地面处表现最明显。主要的风蚀、风积地貌旅游资源有:

风蚀蘑菇石和风蚀柱:干旱区中突出的孤石或破裂的岩块,经受风沙长期磨损,形成下细上粗的蘑菇形态,称风蚀蘑菇石;若岩块中垂直裂隙发育,经受风的长期吹蚀,即形成风蚀柱。

雅丹(风蚀垄槽):当干旱区的湖底干涸时,因干缩形成裂隙,风沿着裂隙吹蚀,形成一些鳍形垅脊和宽浅沟槽。长数十米到数百米,深可达 10m。这在维吾尔语中称之“雅丹”。塔里木盆地东部罗布泊地区雅丹发育最为典型。

沙垄: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称之沙垄。沙垄有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之分。前者与主要风向垂直,后者顺风向延长。纵向沙垄,呈波状起伏, 长度从几百米、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高度一般 10~30m,最高可达 100~200m

(北非)。这是由新月形沙丘发展而成的,也有是几个草丛沙堆同时顺主要风向延伸而相互衔接形成的。我国甘肃敦煌鸣沙山就是一座纵向沙垄,它高达 130m。史载敦煌鸣沙山为“神沙山”,因鸣沙而得名。我国是世界鸣沙旅游资源分布最多的国家,除已有的敦煌鸣沙山、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响沙湾、新疆伊吾鸣沙外,近年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新沙漠发现多处鸣沙。对鸣沙机制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

沙漠:沙漠是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若地面由砾石所覆盖,则称戈壁。组成沙漠的沙源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由风吹来的。在世界各干旱地区,都有沙漠分布。而干旱区的形成,主要与南北纬 15°~35°副热带高压控制区有关。该高压带内,对流层气流下沉,大气稳定而少雨,空气相对湿度减小,分布着世界著名沙漠。另一种情况是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岸或受山脉阻塞,来自海洋的潮湿、温暖气流到达不了该地,并受北方高压冷气团影响,形成温带干旱区,我国西北沙漠和中亚沙漠就属于这一类。所以世界的气候状况,基本上决定了世界沙漠分布格局。近年来,沙漠探险、沙漠科学考察等旅游活动日趋增温。但对多数游客来说,开发短距离的沙漠观光旅游资源,具有一定潜在市场。

黄土: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主要分布在

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地区。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一带,即著名的黄土高原区域。黄土地貌独具特色,它沟壑纵横、壁垒迭嶂、姿态万千。塬、墚、峁、陷穴、沟谷等黄土地貌景观均具有较强观赏性。地面较平坦、沟谷不甚发育的大面积的原始黄土地面,称黄土塬;黄土墚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宽约数百米,长可达数公里;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黄土丘,若干峁连接起来形成和缓起伏的墚峁,统称为黄土丘陵;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陷穴,可深达 10~20m,有的还呈串珠状分布;黄土沟谷的发育,使黄土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