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田继周

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居住着五十六个民族和若干尚未确定的族体。在他们中间,有人数众多起主体作用的汉族,有人数数百万、数十万、数万或数千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社会发展水平也不一致。解放以前,我国大多数民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在某些少数民族或地区却还存在着原始公社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或封建主所有制。

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是怎样发展和形成的呢?这是各族人民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史学家长期注意研究的课题。我国古代史学家很注意我国各民族的发展,搜集和记录了大量的和宝贵的材料。近现代的史学家,对我国民族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解放以后,我国史学工作者对于民族史的研究也很注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个说来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距人民的需要显得很不适应。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比较理想的中国民族史。几部中国通史,从观点到篇幅基本上是汉族史,对少数民族历史的处理都很简单。由于民族史研究不够,以致对我国一些民族的史情比较模糊,对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也缺乏比较完整的系统的认识。因此在处理一些民族史的问题时便往往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的状态。

造成民族史研究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禁区”和框框较多。有一种说法,研究社会科学危险,研究民族学(包括民族史)就更危险。事实也是这样。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多数处在边疆地区,涉外问题较多。再如,为了加强民族团结而不敢提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为了巩固祖国统一而不敢提历史上的分裂。民族史研究中确有一些困难而复杂的问题,可是我们如果望而生畏,又怎能很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呢?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恩格斯说过:“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 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54 页)。民族史的研究工作,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揭示我国民族发展的真象,才能阐明阶级社会的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的根本区别,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民族史的研究, 也只有贯彻这个方针,开展争论,才能发展起来。

下面,就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某些理论性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