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民族关系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友好合作关系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这是我们开会以来说得最多的。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光说友好合作,说不过去。历史上很清楚: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老打仗,不能说这也是“友好合作”吧。用友好合作来概括民族关系的主流,恐怕说不通。究竟哪一种意见对呢?是不是像过去的那种说法,民族间的的关系只有民族间的斗争,民族间的战争?但这些年来, 我们发现了一些材料,各族之间确实存在着友好合作的关系。这个问题到底要怎样认识才好呢?我认为,无论主张第一说,还是主张第二说,都不可能

完全否定对方的提法,因而也就不可能完全说服对方。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得开阔一点,不要争论不体: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这样争论下去解决不了问题。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阶段里,可能友好合作比较多,不管什么形式的友好,朝贡也罢,会盟也罢,和亲也罢,总算是和好吧。在另一个历史阶段里,也可能民族间打得难解难分,汉族跟少数民族打,少数民族之间也打。这如何解释呢?一定要在这两种现象之间找出个“主流”,定出个“支流”来,我看不好办。我们研究历史,不能采取割裂历史的方法。从一个历史阶段看问题,固然是必要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趋势看问题,则是更为重要的。在民族关系史上,我看友好合作不是主流,互相打仗也不是主流。主流是什么呢?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尽管民族之间好一段、歹一段,但总而言之, 是许多民族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我看这是主流。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当然,历史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螺旋式地前进,有重复、有倒退,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总会有曲折、有反复,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总的讲,我们各民族的共同活动,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在某些地方可能是有意识的,在另一些地方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它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份贡献。可能有的民族贡献多一些,有的民族贡献少一些,有的更重要一些,有的不太重要。这大概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各民族在各方面的不同贡献中互相依赖、互相支援,对促进历史发展是很重要。比方说,我们穿的,现在有尼龙、有塑料,以前主要是靠棉布。棉布没有发明以前是靠葛,靠麻,靠丝,寒冷地方还有皮毛。后来,棉花出来了,这是衣料方面的重大发展。棉花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两路。一路从海面上过来,一路从新疆过来。现在看起来好象不算什么,那时可是件大事。再比方说,交通工具,现在有汽车、火车、飞机。以前呢?水面上的不说,陆地上靠什么?靠牲畜的力量。在中原地区,早先人们是不会骑马的。只用马来拉车,有的地方也用于耕地。春秋末期,中原的人才会骑马。人会骑马也是件大事情。以前,马拉车,人坐在车上,这跟骑马不一样,后者比前者快得多了。那末,马是从哪儿来的?从蒙古来的,从西北来的。还有驴子、骡子都是从那儿来的,也不是中原原来就有的。中原人骑马,也是跟北方民族学会的。交通工具是一件大事,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举个例子,早先,中原的人不懂得坐椅子,而是坐在席上,坐的比地面稍高一点,还是跪着坐,现在日本还保留中国古代这种坐法。中原人懂得坐椅子,也是从北方民族那儿学来的。日常生活看起来仿佛没什么,其实很要紧。反过来说,少数民族离开汉族行不行呢?比如北方民族、西北民族不吃盐行不行?不行。另外,天天吃肉,不喝茶,也过不了日子。盐、茶都是由汉族供应的。可见,从日常生活来看,民族关系是很密切的。现在也还是这样。汉族吃牛、羊肉,就要靠北方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这类事情多得很, 这就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援嘛。五十年代翻译了一本书,叫《中国伊朗篇》, 是美国人写的。这本书写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吃的、用的、穿的,还有许多药品。这些东西,有的从西方过来,有的从波斯等地过来,很多要经过新疆。没有新疆不行,新疆道路不通了,内地就发生问题。各民族之间的这种互相依赖关系,在生产上表现得也极突出。比如,在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在生产上需要汉族地区的铁器。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就引起过民族间的矛

盾。

生活上、生产上是这样。从整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来看,凡是盛大的皇朝, 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是不行的。汉,是个大皇朝。汉朝当然跟汉族有关系, 汉朝建立的过程是跟汉族形成的过程相联系的。汉朝不可能把全国人都变成汉族,它是在它的统治范围内得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支援、拥护才强盛起来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李世民是很难得的一个皇帝。李世民的成就反映在好多方面,其中有一条,他是“天可汗”。这个称号是少数民族给他取的,表示佩服他、尊重他。李世民当了“天可汗”,唐朝就特别显得强盛。当时长安成为国际市场,经商的有各少数民族商人,还有许多外国商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大的皇朝,没有少数民族的支持,不跟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是不行的。此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少数民族的进步,同样是中国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我的看法。秦汉是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是汉族形成时期。这时期各少数民族登上历史舞台,但还没有起显著的作用。到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所谓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民族杂居地区进入了封建化。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量南迁。魏孝文帝提倡“汉化”, 按其本质来说就是封建化。在南方,因汉族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汉族跟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也促进了杂居地区的封建化。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来说明封建社会的发展,那是很不够的。宋元时期,封建社会又进一步发展了。其中,也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边疆地区进入封建化,包含东北的大部分,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云南的大部分。有了这个变化和进步,我们才能说封建社会继续发展了。明清时期,民族地区的封建化程度加深了。因此,从历史上看,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汉族老大哥是带头的,但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还是不行的。事实证明,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总是有少数民族的发展,总是有少数民族出了力量、作出贡献。同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对他们也有很大影响。这是不可能分开的。今天看来,还是这样。我们现在搞现代化,如果民族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还是很有局限的。

究竟什么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我看各民族共同促使历史前进是主要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主流。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尽管不断打些仗,不断搞些民族不和,但我们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各民族共同促进历史前进,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越到后来越反映出共同反对民族压迫,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这种共同的斗争,不一定是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经过商量后才去进行的。但事实上是反对了共同的敌人。这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我们从这方面去理解问题,有好处,不要只是纠缠在“友好合作”和“互相打仗”中去。当然,那些也要说,但那只是现象,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整个历史的发展去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