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具体地分析人物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

每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是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周恩来同志在 1949 年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号召学习毛泽东时说:“毛主席是从旧社会生长出来的,他否定过去,发展成为今天这样,是有一个过程的。”毛泽东同志本人也说过,他早年信奉过康有为、染启超的思想,并说在一定时间内,“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观念的大杂烩”(《毛泽东 1936 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31 页)。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大体都经过了这么三个阶段:民主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者。什么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的体会,一条是拥护十月革命,一条是“朦胧” 地向往着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朦胧”,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成分,也可能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五四”时期,后者甚至是主要的。像毛泽东、周恩来等当时都接受过这种思想的影响。只是从 1920 年开始,他们才分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成长,要比他们早一些,大约在 1919 年 5 月前后,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李大钊也经过了上述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十月革命后到“五四”以前,他也只能算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把人物思想发展的过程,分析

得比较细致一些,才能符合或接近历史的实际。

我们有些传记作者往往把人物简单化了。只要是正面人物,几乎从幼年时代起都是“天才”,都是“神童”,造反精神都很强,都是百分之百正确。而一旦被打倒,又全部皆非。这种写法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物的成长过程也是这样。像徐老(特立),十五岁时曾跟和尚学过佛经,还一度产生过皈依佛教、出家为僧的念头。但他很快抛弃了这种思想,以后又经过了多方面的生活道路的实践,终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又有什么奇怪呢?徐老自己曾说:“随着复杂的激烈的社会变化,使我的生活成为多方面的不固定的,但总是前进的。”(《六十自传》) 我们撰写这些老革命家的传记,就应该把“多方面的不固定的”、“总是前进的”这样的特点,如实地反映出来。

一个人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也不等于说思想完全正确了。他的思想认识,仍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如果有人说,有那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