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关系

上面论述历史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的时候,没有提到历史主义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容的阶级观点的关系。这是需要着重地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完全应当肯定。但是,认为研究历史只要具有阶级观点就行了,不需要再有什么历史主义,或者认为阶级观点就包括了历史主义,可以代替历史主义,甚至等于历史主义。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方面的推广运用,它应该是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部分。而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结合,可以说也就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

的辩证法一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是具有历史主义的阶级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则是具有阶级观点的历史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 绝没有离开阶级观点的历史主义,也没有违背历史主义的阶级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是一致的、统一的、结合在一起的。以前曾经出现过种种把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对立起来的情况:似乎如果强调了阶级观点,就必然会违反历史主义原则,而为了克服非历史主义倾向,又往往忽视了阶级观点;似乎只要强调用阶级观点来研究历史,就是阶级立场坚定的表现,而如果一主张运用历史主义原则来研究历史,则不免就有阶级立场不稳之嫌疑;似乎强调阶级观点,其结果便会导致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而如果强调历史主义,其结果便会导致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如此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的误解。其实,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并不是对立的。在对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研究中,如果离开 141 了阶级观点,也就必然会违背历史主义;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在一个时期内,有人把少正卯拔得很高,说他是法家的先驱者,把他打扮成非常进步的革命者。于是, 有人就要向少正卯学习,甚至以少正卯自居,殊不知少正卯最多只不过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用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来看,应该肯定他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定历史地位,但同时也需要指出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如果对他作出过高的评价,特别是在今天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公然以少正卯这样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自居,这就既没有阶级观点,也违反历史主义了。可见,正确地运用阶级观点,并不会导致否定一切,而正确地运用历史主义,也不会导致肯定一切。对待一个历史上的进步人物,在指出他的活动的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并不否认他对当时社会发展曾经作出的贡献,而在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又指出他的时代局限性,这才是既运用阶级观点又运用历史观点而得出的结论。

在历史研究中,凡是正确的结论,既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同时也是符合历史主义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论述就是这样的典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奴隶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但是又肯定了奴隶制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合理性。他们无情地讽刺和鞭笞了封建制度,但他们又肯定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进步性。他们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并指出其必然走向灭亡的趋势,但他们又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毛主席指出过历史上的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起初都曾经是生气勃勃的真老虎,但又指出他们到后来又都转化为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统一。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统一的,但是不存在这个代替那个的问题,并不是“等于”,它们毕竟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何在呢?这就是它们各有自己的侧重点。阶级观点着重于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而历史主义则着重于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辩证法。从阶级观点来看,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反映。分析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离不开阶级关系和阶级属性, 要看到这些都是一定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的产物。在研究纷乱复杂的历史现象

时,如果不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就会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就不能正确地解释这些历史现象,就会象资产阶级的唯心史观那样把历史看成是一笔乱糟糟的糊涂账。因此,阶级观点是历史研究中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但是,阶级斗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的,它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马克思说过:“阶级间的关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化, 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产物,总之,是一定‘历史运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91 页)阶级斗争既不是悬空的,也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动而改变着斗争的阶级内容。同样都是阶级斗争,它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里, 就表现得不一样。要对不同历史阶段或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对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这就必须历史地看问题,采取历史的态度,这就是历史主义。有时尽管在表面上似乎运用了阶级观点,但是却忘掉了历史条件的不同,因此,这既是对阶级观点的曲解, 也是一种违反历史主义的错误作法。用阶级观点研究社会历史,用历史观点研究阶级斗争——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 143 的既是统一的又有所区别的关系。

曾经有一种偏向,似乎在历史研究工作中,违背历史主义原则倒无所谓, 就是害怕说违背了阶级观点。似乎只要表面上强调阶级观点,就是革命的, 是“左”派,而如果强调历史主义的话,就会被看成不那么革命,而是右倾了。因此,在历史研究中也来一个“宁‘左’勿右”,只提阶级观点,不提历史主义。这也是对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的关系缺乏正确理解的一种表现。其实,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一致的。坚持阶级观点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坚持历史主义同样也是必要的。坚持历史主义,并不意味着忽视阶级观点。如果在研究工作中对阶级观点有所忽视的话,应该说那不是历史主义原则本身有什么过错,而只能是研究者没能正确地运用这一原则。因为正确地运用历史主义原则是不会违背阶级观点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要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是,它同资产阶级的客观主义绝对不是一回事。客观主义表面上标榜不带阶级观点, 实际上是带有资产阶级的偏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同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它要求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不是颂古非今,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它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于历史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而绝不是兼收并蓄。如果认为历史主义态度就是不加分析鉴别地把历史上的陈年老账统统摆出来,那是对历史主义的曲解。绝不能把在历史研究中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看成是不讲阶级观点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作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 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都是正确的,都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作出的结论, 都是实事求是的典范,难道能说他们没有阶级观点吗?显然是不能这样说的。

应该指出,我们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是站在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上来看问题。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也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看,而不是站在任何别的阶级

的立场上来看。尽管历史上的一些阶级在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某一时期内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进步性,但是比起无产阶级来,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阶级偏见或者阶级局限性,而无产阶级却不存在阶级局限性的问题。历史上任何阶级都是过渡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最有前途,它与人类历史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它代表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因此,无产阶级毫不隐瞒、也没有必要隐瞒自己的观点。无产阶级对于历史上的一切事物,根本不需要美化、夸大、掩盖或缩小,而是把历史现象弄得越清楚越能从中发现规律,因而对推动历史发展也就越有利。在无产阶级看来,对于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并不是简单的痛骂一顿,对于历史上劳动人民的苦难,也不仅仅只是流下一些同情的眼泪,就算完事了。这样作虽然无可非议,然而阶级观点并不是仅仅表现在这一点上。因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不是研究历史科学的目的。无产阶级是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事物的。有利于推动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就应该肯定;反之,就应该否定。我们歌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并不是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简单地表示同情,而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它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且根据历史主义的原则,恰当地指出它的局限性。可以说,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上,才能有正确的阶级观点,也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历史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如果离开了无产 145 阶级的立场,则既没有正确的阶级观点,也没有真正的历史主义,或者只会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正是历史研究中产生种种错误(尽管表现形式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载《社会科学辑刊》1979 年第 1 期,收入本书时,作者作了个别文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