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初

公元前 6 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开始出现。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

荡着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历史,斗争延续了 200 多年,大体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第二阶段以土地和债务问题为中心。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改革。斗争的结果,平民获得了胜利。上层平民争得了与贵族同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逐渐与原有贵族合流,统治罗马,它不再属于平民范畴。平民下层通过斗争取得完全的公民权,得免沦为债务奴隶。从此自由平民与奴隶之间,就有了不可逾越的界限。罗马各自由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调整,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成为对外扩张、剥削外族奴隶的重要条件。

公元前 3 世纪,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在向地中海扩张时,与地中海

西部强国迦太基发生了冲突,经过 3 次布匿战争,罗马彻底消灭了迦太基国。

公元前 2 到前 1 世纪,罗马占领了今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在东方先后征服了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和埃及。罗马统治者在这些地区设立行省,各派总督统治,对被征服人民,或卖为奴隶,或用重税压榨。这时罗马共和国已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 2 世纪后半期,罗马爆发了以平民争取土地问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运动。因为运动是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进行的,史称“格拉古兄弟改革”。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元老贵族及传统势力,加强了民主派的力量。改革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在后来的罗马社会发展中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公元前 111 年朱古达战争的失败和西西里奴隶起义风暴,暴露出罗马军队的腐朽堕落,促使罗马统治者进行了由马略主持的军事改革。改革使公民兵变成职业军队,加强了罗马国家机器,也为后来罗马军事独裁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公元前 82 年,在贵族派与民主派斗争的腥风血雨中建立起来的苏拉独裁,是奴隶主贵族为克服城邦危机而实行的个人军事独裁,代表了元

老贵族及其追随者的利益和要求。恺撒独裁同苏拉独裁相比,形同而实异。恺撒作为奴隶主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竭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力图在各个阶层之间寻求支持,结果是招致各方面的不满。恺撒的独裁和改革, 削弱了元老贵族的势力,使得一小撮元老贵族操纵的狭隘的城邦共和国在实际上已被废止。结果,恺撒被共和派阴谋集团杀害。

恺撒死后,拥有重兵的军阀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长期混战。到公元前30 年,执政官屋大维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成为罗马的独裁者。公元前 27 年, 屋大维建立帝制,号称“奥古斯都”。罗马共和制垮台了,从此开始了罗马史上的帝国时代。

在中亚,公元前 247 年阿尔萨息建立了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称其为安

息。到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安息开始强盛起来,成为中亚地区的强国。安息实行君主统治,贵族和僧侣议事会权力很大,甚至有权废立国王。对各地区的统治,按各地历史和现实条件之别而因地制宜。公元前 1 世纪以来,安息和罗马相拒于两河流域上游,双方互有胜负,维持对峙局面,罗马人始终未能把帝国的版图扩展到美索不达米亚以东。罗马的历史动力,虽然震撼着中亚,但并没有把中亚诸蛮族的历史卷入罗马历史的运动之中。

在南亚次大陆,公元前 4 世纪末期,旃陀罗笈多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帝国,次大陆北部基本上实现了政治统一。孔雀王朝至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 273—前 236 年),除南部迈索尔地区外,整个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主要部分都并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这时,孔雀王朝达到全盛时期,成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把游离于罗马与中国两大历史动力之外的世界转入其支配之下。

孔雀帝国是一个奴隶主君主专制国家。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集军事、行政、司法大权于一身。地方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瓦尔那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种姓制度并非古代次大陆社会所独有,在古代伊朗、古代埃及以及其他古代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只是在古代次大陆这种制度发展到最完整、最森严的形态。各种姓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地位表现得最为严格,而且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在等级制度中还包含着种族的歧视和压迫,这是古代次大陆种姓制度森严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次大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帝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仍然保留着很大的独立性。强有力的统治者阿育王死后不久,孔雀帝国即四分五裂。公元前 187 年,帝国将军补沙弥多罗废杀孔雀王朝末帝,自立为王,孔雀王朝就此结束。

孔雀帝国衰亡后,次大陆长期分裂,大夏、安息和塞种人先后乘机入侵, 但都没有在次大陆建立较强大的政权。只有其后的贵霜帝国才在次大陆广大地区建立了比较巩固的政治统治。

贵霜人是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 2 世纪,大月氏居于中国西部的敦煌和

祁连山之间。后为匈奴击败,西迁到阿姆渡流域,继而征服大夏,控制了整个河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公元前 128 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曾到过这里。这时

大月氏境内分为五部,即所谓“五部翕侯”。大约在公元 1 世纪初,五翕侯

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公元 15—45 年)攻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 国号“贵霜”。大月氏人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从此建立。当时西汉的势力已经退出中亚,安息正与罗马对峙,因而贵霜王乘机展开了对西南的征伐。大月氏的军队,西侵安息,南取高附,又西南侵入阿富汗、俾路支等地,灭濮达、罽宾。贵霜成为威临中亚东南的大国。

这时的世界形势,是罗马势力的东展,中国势力的西进,而贵霜与安息两大势力,则屹然横亘于中亚,成为东西两个世界交流的障壁。

在东亚的中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赢政完成了翦除关东六国的大业,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因暴政,只存在了短暂的 15 年,公元前 206 年覆亡于陈胜、吴广首倡的农民大起义浪涛之中。

秦亡后,经过 4 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了西汉

王朝。西汉历经 14 代 210 年。公元 8 年,外戚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公元

24 年,绿林军的一支攻破长安,结束了王莽新朝的统治。

秦汉时代形成和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确立专制皇权,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秦始皇开始,秦汉封建国家的一切政务均由皇帝最后裁决,县级以上官吏的任命都要得到皇帝批准。全国的军权也集中在皇帝手中,调动 50 人以上的军队,必须得有皇帝的虎符为凭,否则就不发兵或视为违法。汉武帝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而重用身边的人员,削弱丞相的权力。他选用出身低微的士人,加以侍中、常侍等官衔,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原先在皇帝身边掌章奏文书的尚书(用宦者时称中书)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亦称内朝)。中朝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宫廷机关,掌握了参决国家政务的权力,凌驾于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 之上。此后,外朝逐渐退居为执行政务的机构。内朝与外朝的划分,是封建中枢行政体制的重大变化,它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历史必然趋向。正因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称谓在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地主阶级最高代表的专称,并象征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秦汉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大多为后世的封建帝王所承袭,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完备了中央封建官僚制和地方设郡、县、乡等行政机构的制度。在中央官僚机构中,秦汉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职掌有别,便于皇帝独揽大权。九卿分别掌管全国财政、司法、民族事务等政务。地方上设郡、县、乡等统治机构,各级机构的置官原则基本上与中央三公分权一样,相互牵制,便于中央控制。

西汉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代有所不同。刘邦认为,秦朝速亡,除暴政外,还由于秦始皇不分封子弟以为藩辅,致有“孤立之败”,因此,他

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旧秦国及附近地区实行郡县制,在关东六国故地采用了分封制。西汉建立后,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在封国内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分封之始,诸侯王也起到了一些拱卫中央的作用,随着诸侯王与皇帝血缘关系的疏远,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王国逐步发展为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从汉文帝开始着手解决王国问题,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各封国的行政权和军权,武帝实行“推恩令”和“附益法”,分割王国,限制诸侯王的活动,封国变成与郡一样由中央管辖的行政机构,王国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汉武帝还发展了秦朝派监御史监郡的制度,置 13 州部刺史监察地方, 又在首都长安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和京畿附近地区。这套监察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汉承秦制”,虽然有的官名和地方机构略有变化,但秦制的基本内容没有变。

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第二次是联络乌孙,联络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共同打击匈奴。张骞的直接使命都没有完成,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地理、风俗、物产,扩大了汉朝的影响,中国也因而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界,并由此开辟了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的新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帝国的势力, 一天天地西展,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这期间,中国南方的越南正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秦末汉初,南海郡的地方官赵佗,乘乱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王。南越国的势力扩展到红河三角洲。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派兵消灭了赵氏割据政权,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派郡守、刺史进行统治。但原来的雒侯、雒将仍是各地的实际首领,汉朝的势力未能深入到基层。在汉朝先进的生产力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下,越南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汉族封建主和新兴的越南封建主共同统治越南人民。但是越南封建主同汉族封建主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利害冲突,他们多次领导越南人民反对汉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在中国北方,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朝鲜北部形成了一个奴隶制国家,习惯上称作“古朝鲜”。中国秦汉之交,政局动荡,北方居民不断向朝鲜半岛迁徙。公元前 194 年,移居朝鲜的燕人卫满,推翻古朝鲜

政权,自立为王,统治今平壤一带。公元前 108 年,汉武帝发兵侵入朝鲜, 灭掉卫氏政权,在朝鲜北部设立了乐浪等四郡。其它三郡后来撤销或内徙, 只有乐浪郡所辖地区至 4 世纪初才为高句丽和百济收复。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在反对乐浪汉族官吏统治的斗争中,高句丽兴起于朝鲜半岛北部。至公元初,百济和新罗分别占有朝鲜半岛西南部和东南部,与高句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延续 600 余年,史称“三国时代”。

公元前 1 世纪末叶,西汉帝国的光辉暗淡了。中国史的运动,从向外扩张转为内部火并。王朝统治危机加剧,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大量破产流亡,统治集团更加荒淫腐朽,外戚王莽乘机夺取权力,建立新朝。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王莽托古改制。王莽改制的有些措施触及到了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无可厚非;但制度本身弊病甚多,也有违背规律的一面,加之吏治腐败,用人不当等原因,王莽改制不但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的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