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节诛杀窦氏

公元 168 年,桓帝去世,无子。次年正月,窦皇后与其父窦武商议,迎

立 12 岁的解渎亭侯刘宏,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为大将军执政。太傅陈蕃与窦武谋划诛除宦官,窦太后因长期受宦官包围影响,只同意惩办少数罪恶严重的宦官。窦武只好先杀掉管霸、苏康等人,打算逐步翦除。不久,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持灵帝和窦太后,占据皇宫, 假传圣旨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不受诏,双方展开拼杀,窦武部下逐渐散走归降,窦武、陈蕃遇害,窦太后被幽禁在南宫。曹节、王甫诛杀了一批支持窦武、陈蕃的文武官员,完全控制了政权。曹节死后,宦官赵忠、张让等继续把持朝政,灵帝刘宏常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宦官成了皇帝的衣食父母,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东汉政治的腐败也达到极点了。

和帝以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戚宦之祸源自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只要控制了皇帝,就掌握了最高权力。皇帝幼弱,母后临朝,多凭借父兄以专朝政。乃至皇帝年长,欲收回大权,必然和外戚发生冲突,于是皇帝又依靠宦官诛除外戚。有外戚专权, 必有宦官之祸。章帝以后,外戚、宦官之祸交替并起,不绝于朝。两大集团

① 《后汉书·朱晖传》附《朱穆传》。

明争暗斗,愈演愈烈。起初太后临朝,外戚得势,其后皇帝亲政,宦官受宠, 所以戚宦之争常以宦官的胜利告终。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操纵。在外戚、宦官专权下,朝政日益腐败,怨声四起, 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巾起义,埋葬了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