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族门阀制

  1. 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门阀贵族在各方面享有特权。汉代虽然已有士人和庶民的区分, 但不象后来那样以门户来区别政治地位。士族在政治上或选举上特权的获得是门阀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标志在东汉时期已见端倪。

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已有相当的发展。刘秀创建的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颖川、河北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 他的亲信、大臣也大都出身于州郡著姓、地方长吏。刘秀的姐夫邓晨,“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①;妹婿李通,“世以货殖著姓”,与其父皆仕于王莽②;母舅樊宏,也是南阳著名的豪强地主,拥有众多的依附农民和奴隶。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追随刘秀的豪强地主都封侯食邑,成了新的贵族。这些人地位尊崇,生活待遇优越,他们联结地主、富商,形成强大的豪强地主阶层。在东汉王朝的保护下,豪强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种种特权。政治上,豪强地主通过把持“察举”和“征辟”,获得从政的特权,东汉后期,“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③,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所以仲长统在《昌言》中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豪强地主世代充任封建政府的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他们拥有比西汉豪强地主更雄厚的经济力量,控制大量的土地、奴婢和依附农民,占有巨额社会财富。他们多采用庄园经济的形式剥削压迫农民,佃农受到超经济剥削,实际上是农奴,豪强地主往往以宗族关系掩盖这种阶级剥削关系;庄园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文化上,东汉重文吏, 兴太学,士大夫通过累世专攻一经入仕,子弟大多做官,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累世的公卿名门望族。如东汉弘农杨氏,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他们熟悉儒家经典,是宣传封建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以此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

至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战胜对手,无不尽力笼络拥有部曲、佃客的世家大族。如曹操拉拢许褚、李典、田畴、任峻、吕虔, 孙权拉拢鲁肃、甘宁和吴中四姓,刘备拉庞麋竺、霍峻等,在这些世家大族的归附和支持下,魏、蜀、吴政权才得以巩固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① 《后汉书·邓晨传》。

② 《后汉书·李通传》。

③ 王符:《潜夫论·论荣篇》。

曹操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统一北方后,对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进行了打击,先后杀掉了狂妄的名士孔融和以家世文才自傲的杨修,以及浮华惑众的魏讽和他的几十名党羽,推行“唯才是举”,以扩大统治基础,树立专制统治。

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以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废弃打击世家大族的政策。自魏明帝以后,世族把持选举,相沿成风,积弊日深。到司马氏当国时,就几乎专以家世论品了。掌握察考士人权柄的中正官位为世家大族垄断。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享有高官厚禄的捷径。中正依倚权贵,高下任情,按才德品人的规定已成空话。刘毅上书晋武帝论九品中正之弊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①九品中正制已完全演变为巩固门阀势力的工具了。

司马氏代魏称帝,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西晋王朝建立后,对世家大族的利益倍加保护。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玡王氏、颖川荀氏、太原王氏、泰山羊祜、河内山涛等,或以国之耆老,特蒙优礼;或以参与魏、晋递嬗密谋,任掌机要;或以连姻皇室,为晋室爪牙虎臣。他们的子弟通过中正品第入仕,获得高品显官,成为世代相承的贵胄。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士族,从他们的家世源流看来,绝大多数都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西晋王朝除了在政治上通过九品中正的选举制度保障世家大族从政的特权外,还运用占田制和荫族制保证他们在经济上的门阀世袭权利。西晋占田制规定:各级官员按照他们官品的高低,合法占有多寡不等的土地,一品官占地 50 顷,以下每品递减 5 顷,连最低级的九品官也占有 10 顷土地。当时能够做到高品官的只有士族,而通过九品中正制,士族官位实际上具有世袭性,因而也就保证了他们广占土地的世袭性。

西晋的户调式还明确规定了各级贵族官僚、宗室、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的荫族权利,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享受免役免税的特权。士人子孙即使不做官,也同样可以获得荫族权,只要祖先被认为是士人,子孙自然也是士人, 这一规定在以前是缺乏保证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明确士人和非士人的区别。挚虞撰《族姓昭穆》10 卷,专门记叙士族官僚的家谱,作为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的依据。《晋书·苻坚载记》(上)称“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同书《慕容宝载记》称慕容宝“定士族旧籍”,所称旧籍应指魏晋士籍。由此可见魏晋时已出现了确立“士名”的士籍,使“士”的身分有籍可查。南朝人认为士庶分隔始于魏晋,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