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虚度

周恩来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认为“校课限于普通”。他在课外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中国历史方面的,如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汉书》、《三国志》等。周恩来很爱读《史记》,有一次, 他上街看到一部《史记》,爱不释手,就把伙食费全掏出来买回这部书。据他当年的同学回忆,当大家晚上在寝室里休息时,周恩来常给他们讲《史记》中的故事。周恩来还读了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以及谭嗣同的《仁学》等,从中吸取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营养。周恩来还读了许多 18、19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上二年级后,由于他的英文水平已相当高,他又常常看一些原版英文书籍,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英文阅读能力。值得提及的是,周恩来在读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后,常常把他们的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 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如他读了《天演论》后,写了《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说孰是,试言之》。他认为“新陈代谢物质循环而演成日新月异

之物质文明世界”①,老子、赫胥黎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之所以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是由于二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其实他们“所持之道实一而二,二而一也”。周恩来认为,统世界之学理教说的“儒之孔,西之耶, 印之佛”的“三氏之说,非不善也。然其于生死存亡之观念,未免后于老、赫也”。读了《原富》之后,他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欤?》。他写道:“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如何拯救中国,一种主张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一种主张言利不及义, “斯富国之左证也。”周恩来认为:“斯二说也,吾咸取之,引其证以论之, 则知二说之不可偏废而必折衷采之行之,以救中国也。”①周恩来的这种融古今中外为一体的比较式的读书研究方法,对于正确地理解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历史与国情评价其适用性,是十分独到和有价值的。周恩来还坚持阅读当时出版的《民权报》、《民主报》、《大公报》等进步报刊。这种课余读书生活,使周恩来拓宽了知识面,视野和思路更广阔了。同时也对他学习有关课程,如国文、英文、史地等产生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