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英国煤矿工人运动
周恩来因生了点小病,在巴黎住了半个多月。随后,在 1921 年 1 月 5 日,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英国首都伦敦,准备在英国入学。他在从伦敦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说:“弟在此计划拟入大学读书三四年,然后再往美读书一年,而以暑中之暇至大陆游览。今方起首于此邦社会实况之考查,而民族心理尤为弟所注意者也。”周恩来之所以选择伦敦作为他求学欧洲的第一站,是因为他认为:“伦敦为世界最大部城。”“举凡世界之大观,殆无不具备,而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亦唯此地是赖。”“故伦敦为世界之缩影。在伦敦念书,非仅人课堂听讲而已,市中凡百现象固皆为所应研究之科目也。”①
周恩来到达英国时,英国煤矿工人正在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罢工,成为
① 《周恩来同志旅欧文集》续编,文物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第 70 页。
社会各界注目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发生这个事件的直接原因,是 1920 年和
1921 年英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英国矿业资本家为转移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采取降低工资,解雇工人等措施。于是,煤矿工人采取联合罢工的行动,回击资本家。这件事立即吸引了周恩来,他开始对此事进行认真的考察。他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破坏是全局性的,比他原来所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正是战后欧洲经济危机终不可免的产物。1 月 25 日,他在致严修的信中写道:“法受欧战影响为最大,战地恢复旧观至今日犹不能达百之五六,满目疮瘦”,“物价高贵,失业者多, 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2 月 1 日,他以《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为题,给天津《益世报》写了第一篇旅欧通信。文中劈头写道:“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而复益之以战争中精神文明所得间接之损失,社会之现状,遂乃因之以不安。吾人未出国前,虽屡震夫欧战影响巨大之论,然终以为欧洲物质文明发达甚盛,数年来之摧残,特不过数部分耳,何能碍及全体之发展。比以实验证之,方知昔日之理想乃等诸梦呓。”周恩来推断道:“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4 月以后, 英国煤矿工人运动高潮又起,有上百万人参加了罢工。这时,周恩来已离开英国到法国,但他继续对这个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先后写出《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等九篇通信,约三万五千字,寄给天津《益世报》发表。周恩来从这个事件中得出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①
对英国煤矿工人运动的考察和研究,是周恩来赴欧后特别着重做的一件事情,此事对于他对各种主义进行推求比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那之前, 他认为拯救中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改革方案:一种是以“迅雷不及掩耳” 的暴力手段,“一洗旧弊”,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种是采取“不改常态”的“渐进的改革”,就是英国社会改良的道路。在这两种方案中, 哪一种更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呢?周恩来还没有做出决断。他当时似乎主张将两个方案结合起来更为有利。他在给陈式周的信中写道:“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 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对英国煤矿工人运动的考察,使周恩来抛弃了将两个方案合二为一的想法。他最终得出结论:“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英国式的费边社会主义改良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周恩来做出如此正确的选择,得益于他在长期的斗争中养成的思想方法。周恩来从来不是那种单凭主观想象或一时冲动就轻率做出行动的人。他讲求实际,决不盲从,总是在对实际情况做出认真考察之后,经过细心的反复的比较,然后才审慎地、果断地做出自己的抉择。
① 载 1921 年 7 月 29 日天津《益世报》。
周恩来在英国居住了五周后,于 2 月上旬又回到法国巴黎。这次迁移主
要是由于爱丁堡大学虽已同意他免去入学考试,只试英语,但考期在 9 月, 还要等半年多时间,而当时英国的生活费用在欧洲是最高的。在伦敦生活, 每年约需费二百镑,合中国货币在千元以上,比巴黎的生活费用高一倍多。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周恩来来到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