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深情

在旅欧期间,周恩来同留在国内的觉悟社社员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1923 年春,邓颖超和其他觉悟社社员在天津《新民意报》办了一种不定期的

副刊,取“觉悟社邮箱”之意,定名为《觉邮》。那一年的 4 月 6 日出版第一期,上面发表了周恩来致邓颖超的信《德法问题与革命》和其他几封信。在《德法问题与革命》文章中,周恩来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苏维埃俄国,他痛斥了当时英、法等国工党、社会党的领导人叛变劳动阶级的可耻行为。他写道:“资本主义一天不打倒,他的最后保证者帝国主义的混战永不会消灭。欧乱现正方兴未艾,所可希望的只是俄国。各国劳动阶级如肯一致起来革命,赤军必可西出南下为援。所可惜的,现时英法的劳动界中有许多叛变劳动阶级的工党、社会党领袖,欺骗着工人,阻挠着革命。以致第三国际前敌一致的号召,到现今还未见效。”他引证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卢森堡所说的“我们要无军队便不能革命”一语,认为这是“见到之语”。在 4 月 15 日出版的《觉邮》第二期上,又发表了周恩来的两封来信《西欧的“赤” 况》和《伍的誓词》。觉悟社社员谌小岑为此写了编者按:“伍这封信同下一封信是去年三月写的,两星期前才得收到。伍君到德后,对于主义的宣传, 甚为尽力,除组织旅欧东方少年 C.P.外,又出版《少年》半月刊,成绩很好。” 在《西欧的“赤”况》一文中,周恩来又一次表述了他对革命领袖列宁大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敬重之情,他写道:“列宁真可爱!他是无孔不钻,只要于共产主义将来的发展有利,一切全可牺牲,一切舆论全都不顾。共产党的步骤已变,连列宁自己也承认的。老实说,俄罗斯要没列宁、托洛斯基(现译:托洛茨基)、金诺维夫(现译:季诺维也夫)等几个人, 1917 年的革命也早塌台了。”

在频繁的书信往来和感情交流中,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在五四运动中结成的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的发展,使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 1904 年 2 月 4 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她幼年就失去了父亲,靠母亲杨振德行医和当家庭教师的收入来维持清贫的生活。1913 年至 1920 年在北京、天津受小学和师范教育,她和周恩来相识是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中,他们都是天津学生运动的领袖,又一同创立了觉悟社。邓颖超在运动中表现得那样热情、勇敢、坚韧不拔,在生活中又那样淳朴、端庄、待人之诚,给周恩来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周恩来的智慧、坚定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动了邓颖超的心。

三十多年后,周恩来在教育他的侄女正确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时,讲到过这段经历:在旅欧初期,他曾经有过一个比较接近的女朋友,那是个美丽姑娘,对革命也很同情。周恩来说:“当我决定献身革命时,我就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他所需要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能经受得了“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注:指邓颖超)。接着和她通起信来。我们是在通信中确定关系的。”

从这时起,他和邓颖超结成了生死不渝的革命伴侣。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他们相亲相爱,风雨同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和“惊涛骇浪”,给后人留下了值得永远传诵的佳话。

① 周恩来同侄女周秉德的谈话记录,195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