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的前夜
7 月 26 日,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赶到九江,向正在讨论有关起义各项问题的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等传达中共临时中央关于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他针对讨论中发生的是否把没收大地主土地列入政纲的争论,明确指出:应该以土地革命为主要的口号。从而统一了大家的认识,并做出了决定。周恩来又找到聂荣臻,要他立即赶到位于九江、南昌之间的马回岭, 将第四军的第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因为这个师是以叶挺独立团为骨干扩编而成的,保留着不少革命骨干。后来跟随朱德上井冈山的,主要就是这支队伍。
7 月 27 日,周恩来从九江秘密来到还处于国民党控制下的南昌。据当时见过他的人回忆,那天他穿着灰色中山装,手里提着一只黑色皮包,下车后径直到花园角二号朱德的寓所。陈赓也陪同到达。一到南昌,周恩来立即投入紧张的起义准备工作。在他到达南昌的同一天,叶挺、贺龙的部队乘火车通过抢修恢复的铁桥,先后开到南昌。在此前后,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吴玉章、林伯渠、郭亮、方维夏、徐待立等人,以及国民党左派人士彭泽民、张曙时等,也陆续到达南昌。也是在这一天,在南昌城内的江西大旅社正式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
江西大旅社位于南昌市中心的洗马池,是一幢高大的五层楼房,后来它成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在这一天的会议上,根据中央决定,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四人组成,负责指挥前敌一切事宜,由周恩来任书记。这次会议详细讨论了起义的有关问题,落实了起义总指挥部的组成人员,并决定在 7 月 30 日晚举行武装起义。
第二天,周恩来前往子固路第二十军指挥部去见贺龙,把行动计划告诉他。贺龙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② 邓颖超:《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不尽的思念》,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599
页。
这时,贺龙虽然还没有参加共产党,但他对革命胜利有着坚定的信念。6 月初在武汉时,周恩来前往贺龙住处,向他讲述了共产党对政局的主张,征求他对回击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意见,那时贺龙就明确表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列主义才是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班王八蛋拼到底。”
正当起义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时候,29 日上午突然接连收到中央代表张国焘从九江发来的两份密电,说:暴动宜慎重,无论如何要等他到后再作决定。周恩来同前委其他成员商议后果断决定:暴动决不能停止,仍继续进行一切准备工作。这个决定,为南昌起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日早晨,张国焘到了南昌。前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这是一次决定起义部队数万人命运的关键性会议,也是决定革命前途的生死攸关的会议。不同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张国焘在会上提出:起义如果有成功的把握, 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该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张国焘的意见,当即遭到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谭平山等人的坚决反对。周恩来明确表示:“还是干。”前委几个成员都指出:“暴动断不能迁延,更不可停止,张已受汪之包围,决不会同意我们的计划。在客观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的地位,再不能依赖张。”①张国焘一看受到那样强烈的反对,就说这是国际代表的意见。平时对人很温和的周恩来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激动地说: “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吧!”说话时还气得拍了桌子。二十多年后,他对人说道:“拍桌子这个举动,是我平生仅有的一次。”这样激烈的争论持续了几个小时,因为张国焘是中央代表,不能用多数来决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得不休会。谭平山十分气愤,在会后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周恩来制止了,他说:张国焘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
-
日早晨,前敌委员会继续开会,经过数小时的争论。此时,汪精卫、张发奎在庐山作出反共决定及封闭九江《国民新闻报》的消息传来。贺龙、叶挺还收到张发奎的电报,要他们立即带部队回九江,并说他于 8 月 1 日前来南昌。接到这个电报,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事情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就连张国焘也不得不承认:“是否应立即干的问题,已无讨论必要了”。在他表示服从多数以后,会议就起义时间、宣言定稿、革命委员会组成等问题,进行详尽的讨论,并决定在 8 月 1 日凌晨举行武装暴动。
31 日下午,起义的准备进入最后阶段。起义部队以军、师为单位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周恩来、贺龙、叶挺等分别在会上传达中共中央和前委的决定,宣布起义的命令,并给各团、营明确了战斗任务和有关规定。晚九时以后,全城戒严,口令是“河山统一”。起义部队分别进入了指定的战斗岗位。参加起义的官兵都佩上红领带,在手电筒、马灯的玻璃罩上面贴上红十字, 作为识别的标志。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第二十军第一团一个姓赵的副营长跑到敌人指挥部告密。这个军的一个士兵发现了,立刻向贺龙报告。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周恩来镇定自若,为了保持起义的突然性,出其不意地消灭敌人,以周恩来为首的前敌委员会果断地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发动。
① 《李立三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4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