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东北的大风、黄土、高粱米

周恩来到东北的另一个收获是,他的身体锻炼得强壮了。从南方来到北国,气候条件和饮食习惯都有了很大变化,从小就受到艰苦生活磨练的周恩来,以顽强的毅力,很快地就适应了北方的寒冷、干燥的气候和以高粱米、玉米面为主食的东北生活。当时,奉天风沙很大,他每天徒步往返学校,常常是风沙扑面,泥路难行。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周恩来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在学校附近的万泉河边跑步,坚持三年,毫不松懈。在学校里,他也喜欢体育课,尤其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踢“熊头”(类似足球)。这是一种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那时条件简陋,没有球门而是往高踢,“熊头” 在同学中传来传去。这项运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而且需要参加者的相互配合。周恩来不仅在学习上是一个佼佼者,在运动场上也是一员猛将。

如果说秀丽的南国水乡赋予了童年周恩来以温和谦恭的性格,那么东北的黄土、大风和高粱米则锻炼了少年周恩来的强壮的体魄,这两点都是他终身受益的。千里迁徒给周恩来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1962 年 8 月,周恩来在与亲属的谈话中,回忆他求学辽东的生活时说:“到东北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是把身体锻炼好了。在上小学时,无论冬天、夏天都要做室外体育锻炼, 把文弱的身体锻炼强健了。再一个好处是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胃肠,使身体能适应以后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后来, 他还对辽宁大学的学生说过:“我身体这样好,感谢你们东北的大风、黄土、高粱米,给了我很大的锻炼。”

1913 年 2 月,周恩来大伯父周贻赓的工作有了调动,到天津改任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刚好周恩来也完成了小学各门课程的学习,他准备报考当时国内著名的南开学校,于是他要和大伯父一道去天津了。临行前,他与老师、同学依依惜别,互相赠言、赠诗作为分别纪念。周恩来为一位考入了奉天省立第一中学的同学书写了“同心努力,万里前程指日登”的临别赠言。魏家楼子的何殿甲老先生得知周恩来要赴天津考学的消息后,特意写了《赠周恩来南归诗》五首,列举历史上著名人物通过刻苦学习和磨练,获得“非常之才”,成就“非常之业”的典故,用“不大困者不大亨,能冒险者方出险”的哲理,意味深长地赞扬、鼓励风华正茂的周恩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周恩来踏上了南去天津的火车,春天里来,春天里去,他把整整三年的宝贵光阴和一连串坚实的人生脚印留在了宽阔的东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