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前准备

  1. 印发有关“五四”运动和《女神》的资料简介,让学生课外阅读,从更广的层面上了解作品的意境,尽可能地缩小作品与学生、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2. 准备录音磁带三、教学过程1.从诗体导入

(从本单元的诗体常识要求导入,有深意,让学生了解到诗体的发展不单是一种形式的发展,而是一种思想的追求,一种形式总是体现一种思想, 导入语的最后提问,意在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引入对现代诗的读写兴趣)

  1. 主题和背景

(从副题引入,简单明了,结合了资料和课文注释。题解,背景无须照

《参考书》详述,可布置学生课外读,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到阅览室、图书室读相关的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抓住与课文有关的讲一两点精要内容, 可避免连篇累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作品介绍,使课堂呆板,学生厌烦,影响有限教学时间)

  1. 形象分析(难点)

师:现在请大家留心了,我们大家听一下录音朗诵,注意读法。再大家一起仿读,参考“练习二”,划出顿分和重读的单词,以后就按此读。

(通过听读、仿读综合体味过程,为开展分析基础,读偏于感情,分析偏于理式,二者不可偏废)

师:同学讲过,这首诗是眷念祖国的感情,这种爱国的感情多么深厚。生:很强烈。

师:对,还有一个词叫——(学生接了,)“很炽烈。”对,什么是“炽烈”?

生:烧起来,发白光了,无法形容。师:无法形容,怎么办?

生:(思考后)像“炉中烧的煤”。

师:对极了,你真是神通(边鼓励,边用红笔板书“炉中煤”。(即是课题,又是全诗的主要形象)

师:诗人对那种比强烈还强烈的感情,有一个“强烈”不够,就是一百个一万个“强烈”还不能表达,就用了“炉中煤”来比喻。这种心情你有没有体验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经验的运用,引起学生的注意)

生:(齐答)有。(表现出渴望的求知欲)

师:有这种讲不够,无法表达彻底的心情怎么办?

生:借用其他事物。

师:对借用一种事物来说,这种事物就是诗的形象,作者就是把自己那种无法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恋情比喻成炉中的煤,像燃烧的煤,越烧越旺,越烧越炽烈。所以大家要知道,感情是不能直说的,但是可用比喻,诗人思想感情必须凭借情景交融的特定环境和鲜明形象才能得到表达。所以诗的形象借助比喻达到抒情作用。现在知道了“炉中煤”比喻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

(解决诗中主要的一个形象,并讲析艺术形象是饱和感情的形象,透过形象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就可以开启鉴赏诗歌的门了)

师:现在好了,按这个方法我们还可以在这首诗里找到另外几个形象, 过后还可以在下面那首诗找到形象。现在大家按开始录音里的读法读一遍全诗,体会一下诗怎样写自己对祖国的“眷念”之情的。

(朗读是有声的读语艺术,它可以展现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作品一被高声诵读,就好懂易解了。)

师:现在我想提出两个问题让大家讨论,第一,刚才我们分析了“炉中煤”这个形象,是比喻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那为什么用“炉中煤”而不作其它的形象?第二,诗中还用哪些形象?从哪些角度来抒情的?先讲第一问题(讲解略,可参见板书设计)

(破析第一形象是关键,学生在破析主要形象时,学得知识马上迁移开去,运用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通过诵读、思考、讨论、归纳成板书,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真正起到了诗为例,达到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课堂效果)

  1. 比喻和反复手法的研讨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艺术形象都是以什么方法创造出来的呢? 生:比喻(齐而响亮)。

师:诗中的比喻句大多没有直接出现本体,有的用借喻,有的用暗喻, 大家找一找它们的本体,那句话里有?

生:副题上讲得明白。

师:对,我们在副题上加几个字就是“我眷恋祖国的强烈感情”。“我” 是“黑奴”、“栋梁”的本体,“祖国”是“女郎”的本体,“强烈感情” 是“炉中煤”的本体,由此可见比喻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媒介,形象生动造成抒情气氛。我们还可从下面课文的诗中找到很多证据来的。这首诗除比喻外还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反复。

师:怎样反复,用哪些词句,有什么作用?请思考后,回答。生甲:段落反复,用“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句。作用是⋯⋯

师:一唱三叹,反复咏唱,增强抒情气氛。在诗歌里,比喻和反复这两种表现,是最古老、最有生命、最有艺术力量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