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

清明应制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1],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2]。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3]。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4]。饧香更、酒冷踏青路[5],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蜡传宫炬,散翠烟、飞入槐府[6]。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7]

【注释】

[1] 内苑:宫内庭院。

[2] 凤阙:汉代宫阙名,后泛指宫殿、朝廷。

[3] 九陌:原汉代长安城有八街、九陌。后泛指都城大路。

[4] 斗草:古代五月五日,民间有斗草的游戏,即以草断草,断者即输。

[5] 饧(xíng):饴糖类食物名,用麦芽或谷芽熬成。

[6] 槐府:古时贵人宅前多植槐树,故称。

[7] 阊阖(chāng hé):宫的正门,泛指宫门。休务:停止办公。

【译文】 看如雪的梨花刚刚缀上西斜的夜月,海棠花瓣已半含了清晨的雨露。内苑里春意盎然,青门撤了禁止游人随意出入,御沟里绿水漫涨,暗暗通向南浦。东风静静地吹,细细的柳丝金缕垂拂,遥望皇宫楼阙,朦胧缥缈,非烟非雾。这正是大好时代,朝野上下一片欢腾鼓舞,所有京都大道,奏响了太平箫鼓。骤然间黄莺儿百啭娇啼断断续续,燕子追逐着飞来飞去。靠近一池绿水,亭台水榭与秋千相映成趣。斗草的人儿聚在一起,是那成双结伴的游女。踏青路上,更有冷酒和糖饴。我会寻找辨识,那桃花美人居住的朱红门户。天色匆匆地很快昏晚,乘着雕鞍宝马归去。醉酒溅湿的衣襟,沾惹了凌乱的花片,飘飞的柳絮。正当轻寒微暖的长夜,雨后半阴半晴的昏暮。在禁火的寒食天,人们已开始试着穿起新妆春服,春季岁月降临,自有胜过严冬的三分佳处。清明节时你看,从皇宫传送出火炬蜡烛,弥漫着青烟,飞入槐树高耸的宅府。撤去兵卫,敞开京都宫殿大门,宫廷暂住传宣大臣,还停止了官府机关的公务。

【赏析】 这首词题为“清明应制”,当然是受皇帝旨意而作,为谀圣而极尽铺张之能事,描写了帝京清明大好的景象和百姓欢乐的游赏。当然全是粉饰太平的假话。但也反映了当时的节令风光。第一片写春天的美景,梨花、海棠、夜月、朝雨,色彩清丽,倒不染宫廷富贵气息。春意由宫廷延向民间,既有野外春意的宁静,又见宫殿建筑的巍峨,不失为一幅“春望”图卷。最后四句纯是颂扬之词。第二片具体写几个游春画面:一、莺歌燕舞,既写景,又象征太平盛世;二、秋千,斗草,写姑娘们的嬉耍,给春增添不少美色;三、踏青路上的热闹景象,可见也是恋爱的季节;四、五陵少年的狂饮醉归。一派欢乐景象。第三片又回写禁宫,先描写清明天气,暗示风调雨顺,令人舒畅。然后从庶民角度看宫廷的太平景象。综观全词,描写景物能抓住特点,注意面的渲染和点的描摹。虽为歌颂太平,但却不庸俗肉麻,笔法也明快,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可当作一幅“清明游乐图”观赏。

徐伸字干臣,三衢(今浙江衢州)人。政和初,以知音律为太常典乐,出知常州。有《青山乐府》,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