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2]。
【注释】
[1] 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处。
[2] 渔唱:打渔人的歌儿。三更,古代刻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译文】 回忆昔日在洛阳午桥聚会宴饮,在坐的大多是豪杰英雄。长长的河沟倒映着明月,随水流逝悄然无声。在杏林稀疏的花影里,吹奏起嘹亮的笛声直到天明。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这个身躯虽然健在,人生坎坷,转瞬成空,也够令人心惊。闲来登上小小楼阁,观看雨后新晴。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悲欢事,听,半夜三更传出了渔父的歌声!
【赏析】 绍兴八年(1135年)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二十年的经历不堪回首,特别是靖康之难,仍历历在目。而二十余年前的京城生活,更令他感叹今昔,于是写了这首词。上片写“忆洛中旧游”的欢乐生活。洛阳是他的故乡,南面的午桥是他呼朋唤友宴饮游乐的地方,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呢?抚今追昔怎不令诗人伤感。当然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于是还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杏花疏影”似诗如画的携友良辰美景,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谈之令人愉悦而爽朗。末二句是传诵的名句,承“忆昔”而启下片“一梦”。下片写如今的感叹往昔。首句概括作者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回顾起来当然“堪惊”。末三句是以淡语写哀,“闲”是自我调侃语,从与上片对比看,以乐事写哀的用意明显,昔非今比,今不如昔之叹沉郁哀婉;故作旷达的无可奈何更令人扼腕。
蔡伸(1088-1156年),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历太学博士,通判真、饶、徐、楚四州,官至左中大夫。其词长于铺叙,笔致雄爽。著作有《友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