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突变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有一条,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说:“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各要变换一次衣服。但是人们往往在那‘之交’不会变换衣服,要闹出些毛病来,⋯⋯。”(《毛泽东选集》第 882 页)这就是说, 遇事要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语言交际自然不能例外。

五、突变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 图1五、突变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 图2一般情况下,比如到一个地方作报告或演讲,总是要先了解环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但是,事情往往都会不如所料。在交际场合,环境瞬息万变, 常常形成突变环境。这就需要随机应变,要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有一种适应环境、驾驭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如:五十年代的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设宴招待外宾。客人们对中国菜肴的花样之繁多,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都大为赞赏!这时,上来一道汤菜,汤里的冬笋、蘑菇、红菜、荸荠等都雕刻成各种图案,形、色、香、味俱全,简直是工艺品。然而冬笋片是按民族图案“ ”刻成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 ”标志。贵宾见此,不禁大吃一惊,当即向周总理请教。周总理也发现了问题,感到好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说:“这不是

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友好热烈,这道菜也被吃个精光。(《宣传手册》编辑部编《说理的诀窍》)

周总理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语言家。面对突变的环境和突发性的问题,沉着应变,以他渊博的知识和巧妙的应酬,既按中国的传统作了正确的解释,又退一步说,即使是法西斯标志,也正好消灭它,从容、机敏、风趣,将一件可能引出不良后果的事,在谈笑声中烟消冰释了。

又如:原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出身贵族。在联合国一次大会上,英国工党的一名外交官向他挑衅:“你是贵族出身,我家祖辈当矿工,我们俩究竟谁能代表工人阶级?”莫洛托夫不慌不忙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讲台。这时气氛很紧张,大家以为这位苏联外长一定要长篇大论地进行驳斥,不料莫洛托夫只说了一句话:“对的,我们俩都当了叛徒!”全场肃静片刻,接着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英国的那位外交官抛出来的挑衅性问题,使交际环境和气氛立即变得很紧张,这是莫洛托夫意想不到的。在那种政治场合,回答不当将会产生很不好的结果。他立即看出对方提问的思想基础是反动的血统论,机械唯物论。如果从理论上批驳或者申述自己的立场观点都很费口舌,很费时间,还可能吃力不讨好。莫洛托夫抓住出身“转变”这个核心,使他与对方的不利地位来了一个互换,意思是说对方是矿工的“叛徒”。那么谁“代表工人阶级” 的问题就非常明确地得到了回答。

以上的例子只是政治交往中的几种小插曲,对交际者个人的安危并无太大的危险。而下面例子则不同了,“猝然临之”,如果应付不来,立即就有杀身之祸。

一次,乾隆问纪晓岚:“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答道:“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为忠⋯⋯”乾隆立刻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这⋯⋯臣领旨。”乾隆又问:“你打算怎么去死?”纪答道:“跳河。”乾隆说: “好,去吧。”纪晓岚走了一会儿又回来了,乾隆问道:“你怎么没有死?” 纪晓岚答道:“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死。”乾隆又问:“此语怎讲?”纪晓岚答道:“我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大夫从水中向我走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晓岚,这就不对了,想当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可当今皇上还算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是,你再死不迟。’”这里,乾隆皇帝以突然发问,将纪晓岚摆在“尽忠就要去死,不死就是不忠”的两难境地,并言出行随,要他去实践;纪晓岚随机应变,“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乾隆皇帝摆在“杀纪晓岚就是昏君,做明君就不能杀纪晓岚”的两难境地,既抵制了皇上的“圣旨”,又开导了皇上的思想, 还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环境的突变,对于交际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纪晓岚如果语言不当,就有丧命的危险。当然,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突变,自然不可能都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但也需要善于应付,否则,小而言之,交际就会失败。

下面,刘茂华同学的例子,是应付日常坏境突变的一个成功的事例: 演讲会的第一个题目是《含笑的时代》,(会议的主持者)

准备的报幕词是“我今天很高兴,我看到大家也都很高兴,我们

都在笑!但是,一笑之后,我不禁要问:“这笑包含着什么?作为今天演讲会的开始,我们就请某某同学分析一下我们笑的内容吧。他演讲的题目就是:《含笑的时代》!

但是,事不凑巧。那天晚上,当我刚说完“我今天很高兴, 我看到大家也都很高兴”之后,线路出了故障,教室里的电灯一下子全灭了。“哄”的一声,同学们都大笑起来,整个教室都闹翻了天。过了一会,电灯仍不亮,有一些同学就走出了会场。最后,我们只好把演讲会改到搂上 222 教室进行。这一意外的情况, 打断了原来的计划,应该如何重新上台开头呢?我看了一下会场,听众仍然很多,于是,灵机一动,说道:“现在,我仍然很高兴!”又是“哄”的一声——大家都笑了,整个会场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好事多磨,在经过一场意外的事故之后,还有这么多热情的听众,我怎么不高兴?!”我亮着嗓门接着说:“我首先代表今天参加演讲的几位同学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哗

——”大家都高兴地鼓掌。然后,我照原计划讲了下去。

(《演讲与口才》) 刘茂华同学事前准备得再好也只限于听众和讲演者的联系,怎么会料到突然停电、中途转移会场呢?这个突变环境是对他的智力和应变力的严峻挑战。但他能临变不慌,镇定自若,适应变化的环境及时修改了讲演内容,相机引导听众的思维,活跃会场气氛,使讲演获得了成功。

总结环境突变的原因,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周围的事物突然发生变化。如上例中停电了,不得不临时改换会场, 重新组织会场秩序等等。二是对方突然转换话题。三是情况不实,临交际时才发现环境不像预先知道的那样。四是自己方面出了麻烦。或者迟到了,或丢了两页发言稿,或临时形象不佳等等。既然是“突发”,就是人们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中的“万一”。这种时候,对交际者是最大的考验。应变力强的人能够自圆其说,补救自己的失误;能够找出对方破绽,施行有效的攻击;能够成功地反击对方,显出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之效;能够就地取材,显出左右逢源,妙语浑成之功。更重要的,应变力不但能够迅速恰当地完成补救抵挡的仕务,而且它显示了一个人的才能与智慧,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所以,要加强口才训练,就应该包括提高应变力的内容。

那么,能否创造条件,增强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呢?当然可以。也可以说,学习语言交际学,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交际者应从这几方面努力:

(一)广泛涉猎,博闻强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应变的资本。

(二)加强修养,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乱。

(三)善于联想,善于发挥,借助当场可利用的景物予以补救。

(四)避实就虚,借题作文,用不应答来应答,用迂回方法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