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姿语的运用

(一)体姿语的含义及内容

体姿语是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身体姿势传递交际信息的一种手段。在当今社会,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在交际活动中,而且还是甲来表现仪表、传递信息的重要体态语言。

静态的体姿语包括立、俯、坐、蹲、卧;动态的体姿语只有步姿。重要的体姿语为立、坐、步,次要的体姿语为俯、蹲、睡,不过这后三种体姿语在人际交往中较少运用。

体姿语在社交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同样是立姿,演说家讲演时,挺身直立,头稍微高昂,给人以风度翩翩、善于鼓动的印象;下级听上级的指示时,低头微微曲腰地站着,给人以谦虚、恭敬、顺从的印象。同样是坐姿,男性张开两腿而坐,显得自信、洒脱、豁达;女性膝盖并拢而坐,显得庄重、矜持、有教养。可见,体姿不同,传达的信息也不一样。

体姿语实际上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一是指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二是指各种不同的身体姿势。关于身体姿势,下面要分别论述,这里只着重介绍交际双方的空间距离。

在交际中,空间位置和距离对交际产生一种媒介效果。专门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称为空间语或空间界域语。西方学者萨姆瓦说:

个人空间,我们所占有的称做自己的宇宙的那一部分,包含在我们周围那看不见的界域中——并且由我们来决定谁可以和为什么踏入这一界域。当我们的空间未经允许而被侵犯的时候, 我们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退让着回避,或停立在那儿而双手都由于紧张而出汗变得潮湿了,或者有时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反应出来。

人们都有自己的“个体空间”,社会交往也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空间划定。前者如在公共汽车里,人少时各人总是尽量拉开距离坐。如车上上来三个人,他们决不坐在一排,甚至决不集中坐在车厢一头。又如,到图书馆去自习,遇到了你的好朋友在时,你会靠近些坐;如果遇到陌生人时,你会离他远一些。为什么呢?这就是一种疏离心理,尽量维护自己的“个体空间”。国外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交际空间分为亲密界域(夫妻),较亲密界域(父母子女),社交界域(同学、同事、朋友)和大众界域(指一般交往或陌生人之间)。

空间界域体现着一种人际关系,传达着一种社交信息。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如果一个熟人来找你交谈,他挨着你坐,或者将椅子靠近,这显然是在“套近乎”,对你有所求。如果你同他谈话,他却在离你较远的地方坐下。或者谈话中将椅子后移,这就表示疏远、回避,或者对你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恋人之间在一起时的距离远近常常是爱情成熟与否的标志,两人从面对面交谈,到并肩而坐或并肩而行,再到拥抱接吻,这从空间距离的由远而近表明爱情已趋成熟。

当然,在实际交往中,影响空间位置的因素还很多。就拿乘坐公共汽车来说,如果是夜里 11 点上车,你会离原来在车上的人稍近些,他也不会生厌。因为这样彼此可以做伴,减少孤独与害怕。如果对方是个小孩,你可以挨他近些坐,用意可能是关心保护他,他观察你无恶意时,他可能在心理上并不抵拒,并不认为是“空间侵犯”。还与民族和文化也有关系,比如:拥挤在一起是日本人用来表示温暖和亲热的一种标志,在某些时候,日本人乐于拥挤。可是,阿拉伯人喜欢触摸,甚至不拒绝用鼻子嗅他们同伴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认为拒绝吸人朋友呼出的气味是不礼貌的。这是阿拉伯人的一种生活习俗。但是,对绝大多数生活在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来说,是没有这种习惯的。

(二)坐姿语的运用

坐姿语是通过各种坐的姿势来传递信息的交际语言。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坐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得正,坐得稳”、

“立如松,坐如钟”,这都是对坐姿的要求:符合礼节,坐得端正,上身稳直。“端坐”、“危坐”、“斜坐”、“跪坐”、“倚坐”、“盘坐”,这是讲的坐的各种方式。“跪坐”在今天的交际中已不大用了,“盘坐”也只适用于和尚修行与气功爱好者练功(也有北方老太太“盘坐”在炕上),交际场合也不大采用,其他方式都还在用于交际;“坐立不安”、“坐卧不宁”、“如坐针毡”,是描述和形容坐的心态;“侍坐”(如冉有、子路、公西华侍坐)、“陪坐”、“请坐”、“请上坐”、“排坐次”,是将坐姿直接联系到了坐者的身份(主客)、地位(尊卑)、关系(师生)。可见坐姿本身就是在用不同方式传递丰富的信息。无论是在过去讲究礼仪的时代,还是今天讲究交际艺术的时代,坐姿都是要十分注意的。

坐姿的一般要求是:入座时,应当轻而稳,不要给人毛手毛脚不稳重的印象;坐的姿势要端正、大方、自然;无论什么坐具,都不要坐得太满;上身要挺直,不要左右摇晃;腿的姿势配合要得当,一般不能翘起二郎腿(腿压腿);交谈时,上身要稍许前倾,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自己的专心。上身需后仰时,幅度不能太大,否则会给人困扰、无聊、想休息的印象。

坐姿有三种基本类型:

  1. 正襟坐姿。即人们常说的“正襟危坐”,用在外事谈判、严肃会议或主席台就座等场合。这种姿势的要求是上身挺直、精神集中、两手平放膝上或手按着手,双脚并拢或略微分开。女性也可为双膝并拢或脚踝交叉的姿势。这种坐姿的信息是庄重,尊重对方和公众。但要注意不可过于紧张,造成呆板僵直的形象。

  2. 半正襟坐姿。介于正襟坐姿和轻松坐姿之间,适用于交谈、接待、座谈会、联谊会等场合。坐的姿势较轻松如头部稍稍后仰,背靠椅背,手随便放在扶手上,腿可以架在另一条腿上等等。采取这种坐姿显得宽松、自如、不拘谨,可以造就和谐融洽的气氛,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不能身子左右摇动,或腿不断地抖动。

  3. 轻松坐姿。即非常自由自在、随随便便的坐姿。身子可以斜着,手可以交叉放在胸前,或两手抱着后脑,一条腿可以翘在另一条腿上。这种坐姿一般只适用于非正式交际场合,而且交际双方或是老朋友、者同学、学生, 或是邻居,常在一起的亲戚等,彼此非常熟悉和了解,并且又不是正式交谈, 只是在家中或宿舍随便聊天。这样的对象和场合才取这种坐姿。

坐姿的运用,需考虑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选用什么样的坐姿,是受交际环境制约的。比如国家领寻人在接见外宾时,采用正襟坐姿;到灾区视察,在灾民家中问寒问暖时,采用半轻松坐姿;在家中休息时,采用轻松坐姿,所谓“坐有坐相”,很重要的方面是指坐得“得体”。

二是在现实交际中,往往两种坐姿结合起来运用,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比如交际双方谈判开始,气氛还不融洽,彼此还不了解,双方目的还不清楚,便采用正襟坐姿。等到谈判有了较大进展,气氛比较融洽,相互了解逐步加深,各自目的已经达到,就自然而然采用半轻松坐姿。一则正襟危坐不能维持太久,二则后面这种坐姿更适合变化了的交际环境。

三是要牢记:一个人的坐姿也是他的素养和个性的显现。得体的坐姿可以塑造社交者的良好形象,否则就会使人反感。从这一点看来,也可以说“坐如其人”。

(三)立姿语的运用

立姿语是通过站立的姿态传递信息的语言。前面我们讲坐姿语的时候, 实际提到了古人对立姿的要求,如“站有站相”、“立如松”、“坐立不安” 等等。立姿有“静立”、“侍立”(垂手)“直立”(昂首)“挺立”、“侧立”等等。

立姿可以分为庄重严肃型、恭谨谦虚型、傲慢自负型和无理粗鄙型。1.庄重严肃型:腰板挺直,全身直立,精神振作,给人以庄重、严肃的

印象。如就职演说、大会讲话、被人介绍、接受奖励等,一般都采用庄重型立姿。

  1. 恭谨谦虚型:略微低头,垂手含胸站立,给人以谦虚、诚恳、恭谨的印象。如刘备在三顾茅庐时,见孔明草堂春睡,他不让叫醒孔明,自己就这样在旁边站立许久,关羽、张飞都急不可耐了。这恭谨的立姿语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愿望,也赢得孔明对他的忠心耿耿,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又如,“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见《宋史·杨时传》):

杨时在洛阳见程颐时,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岁了。一天在程颐家见到程颐,程在椅子上坐着打盹,杨时一直恭谨地在门外站着,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已经下了一尺深的雪。程颐是当时的大学者,杨时尊重师长,诚心求学。

  1. 傲慢自负型:两手交叉在胸前,两脚向外分开,斜倚式站着,目光脾睨,给人以傲慢、自负、骄矜的印象,让人气愤。

  2. 无礼粗鄙型:歪斜着身子,一腿在前,一腿在后,或交叠着双膝站着, 抖动着脚尖,给人以无理、粗鄙的印象,让人看了反感或厌恶,自然也就谈不上跟他交际了。

以上介绍了四种立姿语类型,但第 3、4 种“傲慢自负”和“无理粗鄙” 型,对一个有教养、有身份、善于交际的人来说,是不采用的。不管对方的态度如何,也不管交际顺利与否,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试看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周总理,他们即使同敌人打交道,立姿也都是得体的。

(四)步姿语的运用

通过行走的步态传递信息的语言叫步姿语。关于步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说法:“健步如飞”、“稳步前进”、“步履艰难”、“步履瞒珊”、“亦步亦趋”、“行色匆匆”、“踱来踱去”等等。人们在社交场合采用什么步姿,也是很有研究的。据心理学家史诺嘉丝的试验,发现人们的步姿不仅和他的性格有关,而且和他的心情、职业也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人们行走时的步态,步姿可以分为以下类型:自如轻松型、庄重礼仪型、稳健自得型、沉思踱步型。

  1. 自如轻松型:行走时,心情轻松,步子幅度不大不小,速度不快不慢, 上身直立,两眼平视,两手自然摆动,或一手提包或托着大衣。这种步姿的语义是“自如轻松、安祥平静”。适用于一般会见,前去访问,出席会议, 走进社交场合等。这种步姿比较大方、随便,而又稳重,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步姿。

  2. 庄重礼仪型:行走时,上身挺直,步伐矫健,双膝弯曲度小,步子幅度、速度都适中,步伐和手的摆动有强烈的节奏感,眼睛正视前方。这种步姿所传递的信息是“庄重、热情、礼貌”。领导在检阅仪仗队、参加剪彩、登上主席台或作报告,或颁奖等隆重场合,适合用庄重礼仪型步姿。一般群

众在接受检阅、受奖、被重要领导人接见时,也应用这种步姿。 3.稳健自得型:行走时,步履稳健,昂首挺胸、仰视阔步,步伐较缓,

步幅较大。这种步姿的语义是“愉悦、自得、有骄傲感”。如当某人实现了自己的某一个理想或某一目标时,当重大谈判达成协议时,当讲演或表演获得极大成功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稳健自得的步姿,这样才能表现自己的兴奋和踌躇满志、自得意满的心情。

4.沉思踱步型:行走时,步子速度时快时慢,快的时候,步子急促;慢的时候,低视地面,缓缓徐行,或偶尔抬头回顾,或不时停下搓手。总的步态是“踱来踱去”。这种步伐的语义是“焦急、心事重重、集中思考”。这种步姿常见于在战争中,指挥者正在筹划一个重大的战役,或为某一战况焦虑不安;在学习上,碰到难题不能解决;在工作上遇到了关键问题难于决策定夺;在购买股票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难于拍板;在爱情上产生了情感上的矛盾,取舍不定等等。比如:影片《大决战》中的“平津战役”,毛泽东担心放跑了计划在运动中加以歼灭的国民党第 36 军,战斗结果没有报来,他焦虑不安,在雪地里来回沉思踱步;警卫员劝他回屋他也不听。毛泽东当时行走的就是这种步姿。

研究步姿语言的运用,应该与研究坐姿、立姿语有所区别。步姿是一种动态信息,而不是静态信息,所以要放在动态中来考察。比如一个职员在礼堂听经理作年终总结报告,经理接着又宣布发奖时,当念到了他的名字,这时,大家催他上台领奖。在从座位上走出来到领到奖品,这个过程需要变化运用三种步姿,由最初的稳健自得型到自如轻松型,再到庄重礼仪型,正是这种步姿的变化,才适应了交际的需要。又如,两名中学生在校同自如轻松地向教室里走去,当看到老师在教室门口向他们招手时,就立刻加快了步子, 步姿也改为庄重礼仪型。正是这些,体现了步姿语运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