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语言对交际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一、对交际环境既要适应又要利用

弄清了交际环境对语言既有便利作用,又有制约作用,我们就应该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努力适应环境,冲破束缚与限制,积极地、能动地、因势利导地借助环境,利用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顺利地传递信息, 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比如前面所举的曹植与纪晓岚机敏应对的例子,就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环境,达到了交际的目的。曹植的诗,从消极方面说,符合了时间(走七步的时间)、命题(以兄弟为题,不涉及“兄弟”二字)、要求(成一首诗)等多种苛刻条件(这就是制约);从积极方面说,他的从容不迫的态度,应对神速的才能,尤其是诗中以豆与豆箕比喻同胞手足情,以“相煎何太急”发出哀切恳求,不独打动了曹丕这位兄长, “垂首半日不语”,当时在场的众人臣都极为惊讶。真是凭自己“语惊四座” 的才能,化险为夷。

乾隆在中秋赏月之夜看到纪晓岚愁容满面,于是用“出对”发出询问, 纪晓岚不是只顺应,说是思家或不是思家,而是就坡下驴,“谢主龙恩”, 进一步达到了请假的目的。这就是既适应交际环境,又利用交际环境的极好例子。

既要适应又要利用,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有时可以“兼得”,有时则不能“兼得”。不能兼得的原因,可能是客观情势不允许,也可能是自己的才能不具备,或者是交际手段达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求适应,暂时不考虑利用。适应是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像在婚礼上说话,这是一种特别喜庆、欢乐、吉祥、风趣的环境,讲话人一般只需适应即可,不一定要求什么利用。但这也不是都能做得好的。如周立波的小说《山那边人家》中描写了在一次婚礼上不同人说话产生不同效果的场面。先是社长说:“还是叫新娘子讲吧。我们结婚快 20 年了,新婚是什么味儿,都忘了,有什么说的。” 这段话逗得大家都笑着鼓起掌来。接下来,兽医却咬文道白,先从解放前后国内的形势变化谈起,然后又讲起国际形势,慢慢吞吞,带了不少政治术语, 搞得人很烦,恨不得把他轰出去。

社长和兽医在同样的场合讲话,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是因为社长讲的内容适应当时特定的交际环境(时空背景),而兽医讲的内容不适合在婚礼上表达。我们再讲一则笑话:

某人的儿子要去岳父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到了岳父家,岳父如果问咱家的老黄牛,你可答‘老牛何足道哉!’问起今年的收成,可答‘父母所管,小婿不知’;问你扇子上是什么画, 可回答‘淡墨水画’。”儿子来到岳父家,岳父问“令尊身体可好?”女婿想起了父亲教的第一句话,忙答:“老牛何足道哉!” 岳父一听,惊愕万分,以为他没有听清楚;又问:“小女近来身体可好?”女婿按其父教的第二句话,答道:“父母所管,小婿不知。”岳父大怒,问:“你这说的什么混帐话?”女婿赶忙指着扇子说:“这是淡墨水画、淡墨水画⋯⋯”岳父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则笑话是不适应环境(对象与前言后语)的极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