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交际环境的含义和作用一、语言交际环境的含义

什么是语言交际环境?

语言交际环境是指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不等于语境。具体地说, 围绕着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上下文等都是语言交际环境。以上这些对说写者都是交际时必须认真考察的客观因素。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交际时必须重视和依据交际环境。比如王德春说:

上课时间在教室里,说话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话题也比较集中;休息时间在公园里,说话一般比较自然、随意,话题也比较分散。在公文事务处理中,一般不用谈家常的语气和口吻;在亲人促膝谈心时,则不适宜用公文程式。宣传科学理论,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适宜用过分的文艺腔调;描写文艺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动人心,不宜用过多的说理口吻。面对千百群众的公开演说,不宜轻声缓语;亲友个别交谈则不宜大声疾呼。对一般群众说话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专家说话可以使用专门术语, 言简意赅。

(王德春《修辞学探索》)

交际环境对表达者来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家还记得马季说的相声

《行业术语》吧,一位医生请朋友吃饭,好心地介绍桌上的菜,把“口条” 解释得很清楚是“猪舌头”,又补充说是“流哈拉子”的器官;请朋友吃猪肝,扯到“肝癌”上去;请朋友吃鸡,又说出“鸡屁股”这个词。他不问对象(非医务工作者),也不问场合(正在吃饭),搬出大量的医学术语,大讲器官的功能与病变,使他的朋友吃不下饭去。这样的谈话就没有考虑交际环境,造成了不好的交际效果。又如:在 1957 年 12 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缅甸联邦副总理吴巴瑞、吴觉新率领的两个代表团到杭州、上海访问。在参观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时,观看了《林冲雪夜奔梁山》一场戏后,周总理和吴巴瑞走到“山神庙”前,同演员握手、拍照。周总理对外宾说:“我们中缅两国人民都是由于殖民主义的压迫而走上反帝国主义道路的,也是一种逼上梁山⋯⋯”这里,周总理巧妙地利用了观戏的机会,借用了“逼上梁山”这个典故,得到了缅甸贵宾的赞同。坚持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看问题,又借题发挥,谈笑风生。显得非常自然、风趣、亲切、友好,平等待人,亲如一家,绝无半点教训人、强加于人的痕迹。

上面两例,一个不知适应环境,一个很会适应环境,一正一反说明了注重语言环境对交际效果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