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解口语的要求

具体地说,听解,有时是为了获取信息,有时是为了应答对方,有时是为了表示友好。听的动机不同,听的重视程度和听的要求也就不同。比如领导派你去听会,可能要求是客观全面地听,回来如实地汇报;也可能是让你有选择地听,将与本单位有关系的事项记下来;也可能是领导认为听不听都行,只不过是派你去敷衍一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具体明确的要求。所以, 谈口语听解的要求,要根据情况而定,不可能有一律的要求。

虽然如此,但就总体而言,听解还是有这些共同的要求:

(一)全神贯注,捕捉信息

口语交际,接受的一方全凭耳朵,而说话者的语流又是连续不断相当快速的,这时听解者稍一走神,就会间断听觉神经的活力,严重影响听的效率。所以听解的头一个要求就是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准确无误地捕捉对方用口语发出的信息。听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获取信息的量和质的两方面:量的方面,单位时间内接收信息量多的为听力强;质的方面,指接收的信息准确无误,不走样,不变形。这就要求听力高度集中。

(二)忠于原话,准确听解

不管你对对方的话如何理解,也不管说话者本人事后如何辩解,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者、听者交流的信息,唯一载体就是语言。他说同意,就是同意的意思;说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的意思。当然,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语言分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部分。音响形象是语言的“能指”部分,概念是语言的“所指”部分,前者是指示层次,后者是内涵层次。这就是说, 语言有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这两部分有时是不等同的。但不管怎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的都是一样的原话。因此,先要准确听清对方的原话,是达到有效交流的起码条件。如果问“耳背”的老太太,你说“去买油”, 她听成“去打牛”;你说“你没听清”,她听成“掉了一根针”,这就是严重的“错位”,无法交流了。

虽然辅助手段和交际语境可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应很好地结合起来利用,但最主要还是听清“口语”本身。

(三)认真思考,领悟深意

俗语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说话者经常使用一些技巧,使“话中有话”,“弦外有音”,这就给听解增加了难度,也增添了乐趣。言语有显性和隐性两种。隐性语言就是这种内涵很深的语言,这就要求听话人聪明机敏,从前后话、从语境、从对方心理等方面,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揣摩。

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两位即将完婚的青年男女在荫房往架上挂葡萄,男青年因急于成婚,就借着晾葡萄对女青年说:“既然熟了,为什么又要晾起来呢?”女青年听懂了对方的话:表面说葡萄,实际说两人的婚事。于是女青年也用双关回答:“你没有看见吗,还有不少水份!

(参见郭维东《葡萄园情歌》) 这里的口语交际是得体而艺术的。说得很巧,听得也妙,语言通俗易懂,但表层语义中却还有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