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大阿福

惠山泥人,俗称“泥模模”,是无锡著名的传统民间彩塑艺术品。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与油面筋、肉骨头并称为“无锡三珍”。

无锡惠山一带土质很好,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干而不裂,变而不断, 被称之为“磁泥”。惠山泥人就是因其采用了惠山山麓的黑泥制作而得名。惠山泥人的制作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早期的惠山泥人有大头娃娃、小狗、小猫、小鸡等,是农民在农闲时为养家糊口而制作的。到了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惠山一带修建了许多寺庙,为迎合人们求福、求寿、求子的心理,泥匠们开始做出大阿福、三胖子、老寿星、送子观音之类的作品,出售给那些进香拜佛和游山玩水的人们。清朝初期,惠山泥人的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个人制作转为泥人作坊的成批生产。延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因苏南一带京、昆剧种的发展,惠山泥人开始出现大量的戏曲人物,如“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漫金山”等。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又出现了石膏制品, 品种有圣母、耶稣、维纳斯、麦根斯等。

惠山泥人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粗货”,即模制产品。主要以胖娃、动物、神佛为塑造对象。代表作是“大阿福”,曾在 1979 年获轻工品优质产品奖。大阿福取材于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在无锡太湖一带,经常有毒龙、恶虎、刀马和臭鼋四只妖怪出现,践踏庄稼,危害百姓。当地一位圆头大脸、两耳垂肩的小伙子“沙孩儿”,为救四方百姓,单枪匹马,与妖魔搏斗,最终以自己的生命力代价,降伏了四妖。为了纪念他,人们用家乡的泥土为其塑像,经过艺术的提炼,塑造了一男一女的娃娃形象,这就是大阿福的由来。大阿福形象作为“祝福”和“辟邪”的化身,而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与大阿福齐名的是猫。因为江南水乡养蚕的人多,蚕伯老鼠,鼠需猫降,于是,表达众人愿望的泥猫应运而生,进入到养蚕百姓之家。

第二类为“细货”.即手工制品,主要以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为题材,包括人物群像和反映一定故事情节的人物造型,也有当代伟人、名人的塑像,代表作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丝路花雨”等。细货中较为出色的是惠山泥塑京剧脸谱。它吸收了京剧脸谱的特点,根据泥塑的要求进行了再创造。塑造较多的为占代武将,其眉字高隆,大眼突出,阔脸宽嘴,加之以彩笔的精致涂绘,威毛、绒球的装磺及修长夸张的各色髯口, 充分体现出惠山京剧脸谱的艺术魅力。

在惠山泥人作品中,虽有“粗货”、“细货”之别,却无艺术水平高低之分。在创作对象上,均以人物、飞禽、走兽为主;在表现方法上,都采用了“以虚拟实,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雕塑与彩绘相结合,造型简洁,神情夸张,色彩艳丽,构思精巧,神形俱备。传统作品“大阿福”至今仍是“‘粗货”、“细货”两种皆有,甚至于一些人认为,粗货的大阿福较之细货更为生动传神,更具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泥塑艺术的发展,造就出许多著名的泥塑艺术。善塑神仙的周阿生所塑造的“蟠桃会”至今仍保存在南京博物院内。该作品场景宏大,人物造型夸张,里面的王母娘娘和上八洞、中八洞、下八洞的 20 多位神仙,个个神采飞扬,容貌迥异。整个作品情趣盎然,堪称为周阿生的代表作。善捏泥人的丁阿金,长于戏曲人物的创作。他自幼家贫,从小学艺,16 岁时,外出卖艺,

边走边画,沿街出售,练就了一手高超的技艺。所塑泥人,十分简洁,寥寥数笔,传神动人,尤擅勾画丑角,神态笑貌,惟妙惟肖,代表作有“小尼姑下山”等。

如今,惠山泥人厂里更是高手云集,他们为了发扬光大祖国民间泥塑艺术,呕心沥血,辛苦创作,将一堆堆无生命的烂泥,塑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无怪乎郭沫若 1958 年参观泥人厂后,感慨作诗:

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 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 俏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