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第一文化园

经济发达的无锡县享有“华夏第一县”的美名,而无锡县的堰桥镇又是全国乡镇改革开放的典型。堰桥镇有个西高山,因后汉名士高岱聚族居此而得名。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富裕起来的堰桥人,决定在西高山建一座乡村公园, 让勤劳致富的农民有一个休闲场所。著名作家仕宣考察西高山时提议:要建就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园地,以后映吴地历史文化特色。园林专家陈从周来此地时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高瞻远瞩的建议使得一座座园林建筑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西高山上,初步形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整体建筑群——吴文化公园。

在吴文化公园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宏伟的石牌坊,上面雕刻着苏步青教授题写的“吴文化公园”和启功先生题写的“孕吴门”几个大字。雕刻者是一位年逾 80 的老石匠,老人自己上门承揽这一重要工作,而且,连石料都是他自己捐赠的。名人手迹和老石匠的这一段佳话,给这一精美的石牌坊又增添了一份情趣。

进入吴文化公园,来到西高山南坡的“稻丰圩”,在米俗馆和水利廊内, 可以如临其境地感受极富江南水乡特色的稻作文化,那里陈列着犁、锄、耙、水车、石磨等古老的劳动工具。在室外的一片水域上,还有一片“葑田”: 用竹木树枝在水面上扎成巨大的筏子,上面铺上水草和肥沃的土壤,再在其上栽种水稻和其他作物。这是一种盛行于宋代的、为江南水乡特有的耕作技术。这种“菏田”不能下使人惊叹吴地劳动人民与水争田的智慧。

在“吴地住俗馆”,展示着古朴的堰里农舍和家庭手工作坊。在那里, 可以看到酿酒、打豆腐、纺织所用的各种设施。当你在那里看到一位老婆婆正在使用一部古老的织机织一匹花格棉布,你恐怕会不由地感到你正在一个古老的乡村之家作客呢。

掩映于郁郁葱葱的桑园之中的“蚕桑巷”,系列地展示着植桑、采叶、养蚕、结茧、调温守护的整个生产过程,再现了多姿多彩的吴地蚕桑文化。寄托着劳动者丰收希望的”蚕花姑娘”,也可以在此一睹其尊容。

“吴地人文馆”是公园中面积最大的景点。它由吴地开发史厅、吴地育才厅、无锡名人厅、无锡县正堂、吴地百业厅、吴地三百六十行廊等五厅一廊组成,具体而又形象地展示了吴地的人文历史。千百年来的吴地名人塑像被陈列在名人馆内。其中有奔吴而且随吴俗,断发文身,并进而开发了吴文化的泰伯;有后世崇为武圣的军事家孙武;有致力于为吴地引入中原文化的吴国公子季札;有明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有涵泳于自然科学、又为无锡教育界开创重视数理化之风的胡刚复、胡明复、胡敦复;有面粉大王、纱厂大王荣家敬、荣德生兄弟;有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俞庆棠、高践四、钱基博、钱穆;有经济学家孙冶方、钱俊瑞;有政治家秦邦宪、王昆仑等各方面的名人。

在吴地百业厅,有一台缓缓转动、可供 34 人同时观赏的旋转镜头,人们

可以在江南丝竹音乐的伴奏声中,观赏以《盛世滋生图》为背景的 130 组微雕群,看到无锡从前的米行、钱庄、药材店、酱园、茶馆、酒楼、银匠店、典当铺等社会景观。而在“三百六十行廊”,人们可以欣赏到著名的无锡惠山泥人工艺,更可以欣赏到借助于这种工艺展示出的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生动形象:说书卖唱的、挑担剃头的、叫卖点心的、补锅的、补缸的、收破烂

的、卖梨膏糖的、卖狗皮膏药的、打卦算命的、打铁的、杀猪宰羊的、打鱼的、砍柴的、担粪的、包揽官司的、告地状的、要饭的⋯⋯无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吴文化公园的设计者力求使公园具有独特的乡土风味,使游客进入公园后,接触到古老而又新奇的民情风俗,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从已建成的部分来看,他们已经相当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设想。

吴文比公园的建设还没有全部完工,但整个工程的进展很快。在它全面建成以后,它会以更大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览观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