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迢迢银河路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林谷深秀,四季长青,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她不仅有中山陵为之增色,还有天文台为之添彩。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天文台,也是解放前中国唯一的天文台。从天文台建成到现在的 60 年间,她在中国天文领域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是世界著名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修建,颇为曲折。1927 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曾任中央观象台台长的国府秘书高鲁先生,在同年 11 月召开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上提交了《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南京紫金山第一峰》的提案。不久提案获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给中央研究院下达了

《立即筹建紫金山天文台》的第 293 号训令。

1928 年底,高鲁先生率天文台筹建人员完成了勘测设计工作,天文台开建在即。不料此时高鲁先生突然调任驻法公使。临行前,他向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力荐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先生接手建台重任。

余青松到任不久,建台工作出现波折。因紫金山第一峰系中山陵所在地, 关系国际观瞻,如破土建台,势必影响整了陵区,使中山陵庄严肃穆的环境受到破坏,所以当时许多人不赞成在紫金山建天文台,不久,国民政府拟将国立第一天文台定在根本不适宜建台的清凉山翠微峰。面对这种情况,余青松向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长杨杏佛求助,并建议将台址改为紫金山第三峰,即天堡峰。此峰海拔虽只有 267 米,但四周松竹苍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既无烟尘之弊,也无繁华喧嚣之扰。几天后,适逢国民党中央会议,杨杏佛亲向中常委一一说明情况,幸蒙各委员谅解,于是台址变更计划最后

决定。

1929 年冬,开工建设盘山道路,1931 年春竣工。在这之后,建台再遇困难,由于国内天灾人祸不断,建台款项得不到保证,而国内中大营造公司从无营建天文台的经验,如果招标要价又太高,使建台筹备班子进退维谷。最后,余青松决定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建台正式开工后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中央机关暂迁洛阳,余青松等人不得不随之撤离。1932 年 7 月,驻沪日军刚开始撤退,余青松立即召回工匠继续建台。 1934 年 8 月,历尽艰辛始告建成。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屹立在天堡峰上了。

占地 47 亩的台界由南京公勤厂用铁丝网圈起,界内五座银色的大型天文观测室圆顶错落有致,每座圆市的基座和整个墙面,都用虎皮石彻就,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石栏杆。其中以台本部的建筑最为别致——主楼正中有一石级长阶通向一巨大的银 色圆顶,显得庄严而神秘。当时台本部上层为一个平台, 平台中间装备得一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为 60CM 的现代化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由于余青松明智地采用了自行建筑、就地取材的办法,整个建筑,不仅节省了大笔建台费,而且还使整座天文台成为防风防火的建筑。

1935 年,国民政府将原放置于北京古观象台的五架青铜制造的古代天文仪器,陈列在台本部下层。这些仪器不仅是我国天文科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因为其造型精美,纹饰工细,亦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它们是明正统二至七年铸造的浑天仪、简仪、圭表,清光绪三十一年铸造的浑象和地平经纬仪。明制三仪,在八国联军攻人北京时曾被劫掠,后分别被索回。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相继发现了一批小行星、慧星、耀星和就星等新天体,为开展行星际空间物理、太阳系演化,恒星物理和演化等研究课题提

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人造卫星运动理论、天文仪器制造和天体物理研究诸方面也取得较大的成果。现在,该台仪器门类比较齐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 正从事着对太阳、恒星、行星、射星、编历、测时、人造卫星等主面的观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