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诉衷情

天下第二泉,又名惠山泉,在锡惠公园内,位于惠山第一坞——“白石坞”之下。

惠山,又名慧山,也称惠泉山。自古即有九龙十三泉,其中,以龙眼泉最为悠久,以第二泉最负盛名。

据《惠山泉记》记载,天下第二泉是唐大历年间由无锡县令敬澄疏浚古泉而得,原名“慧山泉”,泉水清例甘芳,澄彻透明,酿酒煮茗,均为珍品。唐代“茶神”陆羽曾著《茶经》一部,将天下之水分为二十等,无锡“慧山泉”名列第二,故有“天下第二泉”之称,又名“陆子泉”。

相传,唐代诗人李绅、元镇及宰相李德裕均好饮二泉水,李德裕尤甚。他利用权势,命令地方官通过驿站,把水送到三千里外的京城长安。对此, 唐未诗人皮日休曾将李德裕嗜饮二泉水与杨贵妃嗜食荔枝相类比,作诗给予讽刺: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扬妃爱荔枝。

宋朝,二泉水声誉更高,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苏东坡就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赞美之词,并向人推荐:“雪芽为我求阳羡, 乳水君应晌惠泉”。据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二泉水曾为皇家贡品。宋高宗兵败南渡时,也都不忘饮用二泉水,并于泉上建泉亭,题“源头活水” 四字。

元时,地方官以水谋利,向百姓抽汲水税,以至于泉水干涸。后朝廷废税,方使泉水重又满溢。现存于泉亭壁上的“天下第二泉”石刻就是元代诗人、书法家赵子昂所题。

到了明朝,二泉水更为骚入墨客所青睐,二泉也成为他们品茗玩赏的好场所。明初,僧人性海请人做了一个竹炉,盛二泉水煮会友,轰动一时。洪武二十八年,著名画家王钦为竹炉作画。明正德十三年,著名画家文徵明与友人茶会于惠山,即兴挥毫,作《惠山茶会图》一幅,再现了竹炉煮茗的场景,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及至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对二泉水更是推崇备至。他们曾多次南巡至无锡,每次都必定要品尝二泉之水,并加以题咏。由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对二泉的赏识,使得二泉水亦驰名天下。

天下第二泉,源于若冰洞,流入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八角形,径 1.5

米,水深 1 米有余,开凿最早,水质也最好。中池为方形,边长 1 米,离上

池仅 0.7 米距离,水质次于上池。下池为长方形,较上、中池大,水质更差, 只宜养鱼。

上池和中池,均建于唐代。中池之上的泉亭为宋高宗南渡时所筑,名二泉亭,亭壁所刻“天下第二泉”为元翰林学士赵孟顺(赵子昂)所题。下池开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壁有明朝杨理雕凿的石螭首。中池的泉水经“漪澜堂”下的暗渠,从石螭首(俗称“龙头”)喷涌而出,源源不断,流入矩形下池。池四周的青石雕花栏板,为乾隆年间遗物。池东侧有数块太湖石组成的观音骑鳌鱼像,人称“观音石”。“观音石”下部刻有四言铭文,落款为“惠岩”。此石系明礼部尚书顾可学的别墅“蕙岩小筑”中的旧物,清乾隆年间移至此地。下地北围墙上,嵌有“天下第二泉”题额,是泉亭壁所刻的

数倍之大,

为清朝吏部员外郎王澍所刻。

中池与下池之间的滴澜堂,建于宋朝,有东坡诗为证:“还将尘土足, 一步漪澜堂”,明朝时曾改名真赏亭,后又恢复原名。现存的漪澜堂为同治年间重建,三间七架,四面环廊,古朴雅致,是品茗观鱼之佳地。

二泉非但水美,景色更美。登上惠山绝顶,遥望太湖,茫茫苍苍,水天一色;站在“竹炉山房”,回眸山中,涧水环绕,绿树成荫。每逢月夜,溶溶月色倒映泉中,月光波光,交相辉映。无怪乎无锡的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早在 30 年代就写出如歌如颂、如诉如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那池中的月影,水中的银光,随着行云般的乐曲,水样深的衷情,将二泉捧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驻足神往,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