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秦淮河

南京是一个河道纵横的城市,而名闻遐迩的秦淮河则是流经南京最长的一条河流。

相传,秦淮河为秦时所开。传说秦始皇东巡经过秣陵时,有望气者对他说,秣陵王气很重。于是,为保秦朝江山千秋万代地传下去,秦始皇下令凿方山,开沟读,通水流,以泄王气。开出来的就是“秦淮”,也就是后来的秦淮河。曾有人作诗讥秦始皇之徒劳:“金陵地脉何曾断,不觉真人已姓刘”。也有人写诗说他毕竟还是有所得的:“石城几度更新主,赢得淮流尚系秦。” 但是,也有人对此说持怀疑态度,说秦淮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秦皇所开。”

其实,秦淮河确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大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秦淮河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沿河已发现的原始村落遗址有五六十处, 著名的有湖熟文化遗址和桨声灯影秦淮河 - 图1子山遗址。

秦淮河曾名“龙藏浦”,全长 110 公里,流域面积 2600 多平方公里。其上有二源:一源发自溧水县东庐山,一源发自句容县宝华山。二源至南京方山山隶西北村汇合,然后直抵城下,流经通济门又分为两支:一支是内秦淮, 从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镇淮桥,出西水关,长约 10 里,人称“十里秦淮”; 另一支为“外秦淮”,绕过城的东、南、西三面,经长干桥、赛虹桥,至水西门附近,与内秦淮汇合,经三汉河流入长江。

六朝时期的秦淮河,在航运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南京地区那时已相当繁华,对外贸易交往相当频繁,在交通上对秦淮河的水上运输需要量很大。秦淮河有利于古都平时对外交往,也有利于战时据以自守,是拒敌于外的天然阻隔。六朝时,在东起淮清桥、西到石头津的一段河面上,设有 24 座浮航, 其中以朱雀航为最大。平时浮航供人通行,战时撤掉浮航阻绝交通。自隋灭掉陈以后,浮航逐步废去。但是,直到现在,内秦淮上的一些桥梁,如朱雀桥、上浮桥和下浮桥等,都保留了浮航的名称。人们可以由此看到古代浮航渡口的痕迹。

六朝时期,淮清桥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河两岸,是封建统治者们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曾是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当时人们称两家子弟为乌衣郎。有人以为,因为两家子弟是身着乌衣的乌衣郎,所以这条巷子被叫成了乌衣巷。其实不然,据《至正金陵志》称:三国孙吴时有禁军乌衣营驻此,遂使此地有了乌衣巷的名称,唐朝诗人刘禹锡游金陵,看着以前非常显赫而后来又成为废墟的王谢宅第,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慨叹这种历史变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住这一地区。夫子庙附近的桃叶渡,据说是王献之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相传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与其妹桃根乘舟来到这里,王献之来到渡口迎接,并作《桃叶歌》相赠:“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献之的风流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叶映红花, 无风自婀娜”的优美景色使人陶醉。

从六朝开始,十里秦淮一带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风华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河岸有雕梁画栋的河房水阁,水面有灯火辉煌的画舫游艇。盛夏时节,人们可以登舟纳凉,享受秦淮河的碧波清风。在旧社会,

十里秦淮的繁华走向靡烂,被纸醉金迷、穷奢极侈的权贵豪富搞得乌烟瘴气。唐代诗人杜牧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其说诗人在指斥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不如说诗人是在对这些商女所伺伴的权贵豪富们提出谴责。近代两位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游十里秦淮并且各自都写了一篇游记散文,都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名。在他们清新优美的笔墨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卖艺歌女的同情与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对茵陈如酒的十里秦淮的喜爱与眷恋。

为了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十里秦淮风光带得到了复建改造,有些河段已恢复了荡舟观光的游览项目。有关方面提出了跨河流调水冲洗内秦淮河的建议,这项工程实施以后,十里秦淮会以更加清新怡人的面貌迎接远近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