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归居水绘园

水绘园是南通地区古镇如皋(现如皋市)城里的名园,也是苏北的名园之一。是园位于如皋县城之东北隅,始建于明代万历(公元 1573—1620)年间,历四世后,传至冒襄(公元 1611—1693)的手中,经他整理修饰,精心构筑,在园内营造了十余处景致,环以碧水,使得园林景致虚实相间,雅致俊秀,幽美若画。

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 1611 年)生于如皋的一个仕宦家庭,其祖父冒梦龄为选贡出身,曾任会昌、丰都两县的知县和云南南宁州知州;其父冒起宗为明万历进士。冒辟疆自小随祖父长大,耳濡目染, 10 岁时便能吟诗作赋,文才出众,14 岁时就刊刻了《香俪园偶存诗》,其师礼部尚书董其昌作序,赞其“才情笔力已是名家上乘”。然而,冒辟疆在科举场中却不得志,16 岁到扬州参加群试,考中了秀才,后每三年去南京参加一次乡试,连考六次都没有考上举人。

考试虽未中学,但前后六次的乡试却让他结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他的文章才名,使他与桐城的方密之、宜兴的陈贞慧、商丘的侯朝宗被众人公认为明代末年的四大公子。冒辟疆曾被授为台州推官而未赴任。当时, 国内的矛盾重重,四大公子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冒辟疆等,以天下之兴亡为已任,组织复社,评论时弊,在南京由吴次尾、陈贞慧等人起草了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留都防乱揭》,吓得阮大铖等人不敢出门。后阉党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庸兵南下,四大公子各奔前程。饱经风霜的一介书生冒辟疆,报国无门,又面临亡国之痛,便仿效古人,回归故里,隐居不仕, 游戏于家园中了。

在冒辟疆的生涯中,曾经有过一个深深爱着他的女人——董小宛。冒辟疆初次见到董小宛,是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 年)的夏天。当时,冒辟疆到南京参加乡试落第,心情很是不佳,复社的社友方密之、吴次伟和侯朝宗等人便怂恿他到秦淮河边的双成馆去拜访精通琴棋书画、色艺双绝的名妓董小宛,结果却未遇到;听人说董小宛已迁往苏州半塘,冒辟疆便又追到苏州, 两人一见钟情。 16 岁的董小宛,竟恋上了大她 13 岁的冒辟疆。

苏州一别,再见面已是三年以后。董小宛思念成疾,但一见到冒辟疆顿时病体痊愈。她坦率地对他说:“愿以此刻委终身于君,君万勿辞”。深深爱着董小宛的冒辟疆,却顾忌重重而犹豫不决,竟三次拒绝了董小宛的追求。然而董小宛并没有放弃对冒辟疆的思念,这样的痴情,使冒辟疆的朋友们大为感动。后由冒辟疆的文友钱益谦出资 3000 两银子,为董小宛赎身,并雇船将董小宛送到了如皋。从这时起,他们才真正生活在一起。

他们结合以后,由于清兵南下,明朝灭亡,数年中,他们过着非同一般的同甘共苦的生活。在兵荒马乱中,他们全家逃难,途中损失惨重,珠宝财物被劫殆尽。在危急关头,董小宛多次以“宁使贼得我则释君”的牺牲精神来保护冒辟疆及其家人,冒辟疆曾数次大病,都是董小宛竭尽全力日夜护理, 才得以康复。战乱之后,冒辟疆与董小宛携家人回到如皋,栖隐于水绘园中。他们对水绘园进行了整修、改造、修建了妙隐香林、枕烟亭、寒碧堂、洗钵池、鹤屿、小三吾、月鱼基、波烟玉、湘中阁、涩浪坡、镜阁、匿峰庐等建筑,间以假山湖石,缀以名画古玩,奇化异卉、经营出典雅幽美的意境来。清代名士陈维崧在游园后写道:“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

葩卉块扎掩映,若绘画然”,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其回环的水道上,疏落有致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三亭,映水为景,充分体现了水网平原上的造园特色。

冒辟疆与董小宛平日虽足不出户,却常常宾客盈门,真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他们还经常接济明末殉难者的遗属,并且还将殉难者的遗孤接到水绘园里居住,辅导这些孩子学习,使不少人因此而成才。董小宛除了平时与冒辟疆迎来送往外,还要侍奉长辈,料理家务。然而更多的时候,还是与冒辟疆弹琴吹萧,吟诗作赋,互相唱和。这段时间是冒辟疆精神上最愉快的时光。由于过度的劳顿,董小宛终因体力不支而谢世,是年 28 岁。冒辟疆因痛失贤妻良友而悲痛万分,撰写了长达二千余言的《影梅庵忆语》,诉说思念之情。

明亡之时,冒辟疆曾决定终身不仕,后一直未出任官职。董小宛死后, 更是以园为庵,终身隐遁,直到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