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常青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紫金山的南坡,海拨 150 米。陵墓前临平川,后拥青蟑,在苍松翠柏的簇拥围护下,显得非常雄伟壮丽。

1924 年 11 月,孙中山应北京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之约,北上会商时局。为争取建立国民会议,解决人民生计问题,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全国根本上的统一,孙中山一路宣传,前后演讲达数 10 言,终因颠簸劳累而致疾病暴

发,不幸于 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与世长辞。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有辞世后安葬于紫金山的想法,临终前也留下了葬于南京的遗愿。北京临时政府也表示,要“务极优隆”地在南京紫金山为民国元勋孙中山先生举行国葬。陵墓于 1926 年春开工,1929 年夏建成。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是中山陵的设计者,也是全部工程的主持者。中山陵总面积 83600 平方米。其主要建筑有: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碑亭、陵门、墓道、牌坊。陵墓全局被设计成警钟形,像是孙中山先生在警示国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山下孙中山铜像是钟顶,半圆形广场是钟顶圆弧,圆顶墓室则是钟摆。从进口处的花岗岩牌坊上达墓室,共有 8 个平台,292 级台阶,平面距离 700 米,上下落差 70 米。

由广场拾级而上,迎面看到的是一个以福州花岗岩制造的大牌坊。牌坊高 11 米,阔 17 米,有三个阙门,中门之楣刻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两字。

穿过高大的“博爱”坊,便是一条长达 375 米的墓道。走完墓道,便是陵墓的正门。门为拱形,门首刻有孙中山所书“天下为公”四字,一对蹲坐的石狮,威严地守卫在门的两旁。进入墓门,即见碑亭,中立巨碑,上勒“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绕过碑亭,登花岗岩石阶,直抵半山腰。石阶尽处为大平台,台后是祭堂。祭堂用香港石砌成,铺琉璃瓦顶,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祭堂有三个拱门,门帽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阳篆。”民生”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额。祭堂正中安放着孙中山汉白玉雕塑全身坐像,高 4.6 米。坐像四周刻有中山先生革命故事的浮雕。堂顶为斗形,其上为雕刻镶花砌磁。四壁的上半部用人造石粉饰, 下半部用黑色的大理石作护壁。壁上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后面就是墓室,设有两重铜制门。头重门为两扇,门框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字。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 18 米,高 11 米,顶作穹窿状, 四壁为灰色人造石。地面铺大理石。室中央是长方形的墓穴,上面是孙中山先生汉白玉仰卧像一座,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

本来,孙中山临终时有言,愿如其友人列宁一样保存遗体。孙中山逝世后,由于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未运到,遂暂殓于西式玻璃盖楠木棺内,停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之中,以等待陵墓建成后,再移居中山陵。后因防腐措施不当,只好改为土葬。安放孙中山遗体的,是从国外购买的紫钢棺材。1929 年 6 月 1 日正午 12 时,孙中山灵枢被安放到中山陵五米深的灵穴内, 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后来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陈列在北京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

多年来一直有人怀疑,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是否还安放在中山陵内?据孙中山生前卫士范良的回忆,当年是他和其他七位卫士,将孙先生的棺材抬下

墓穴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打算将孙中山遗体迁往重庆,因爆破墓穴会损害遗体,被工程界人士所劝阻。后来,国民党政府又想把孙中山遗体移至台湾,也未遂。

中山陵所在的紫金山,傍江依城,雄峙在南京的东部,蜿蜒 20 余里。主

峰是北高峰,海拔 449 米,第二峰小茅山,高 350 米,第三峰天堡山高 250 米。中山陵就坐落在其第二高峰小茅山的南麓。中山陵的左面有明太祖朱元璋精心营建的明孝陵,右面有朱元璋为造陵而迁移重建的灵谷寺。佳木葱笼的紫金山,虎踞龙蟠气势非凡,把中山陵衬托得更加雄伟。众多的名胜古迹与中山陵交相辉映,使中山陵显得更加壮丽。景色的秀美与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正可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