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游线多风情

史公祠西侧是扬州八大寺之首天宁寺,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即下榻于此。寺门外有御码头,乃当年乾隆登舟游瘦西湖所用。今扬州园林部门开“乾隆水上游览线”,亦以此为起点。十里水路,山水相依,名园相接,亭阁斗妍,玉桥竞美,直至平山堂下。

天宁寺与回回堂一样,都与扬州城墙隔河相望。因而寺前的御码头也就在护城河北岸。筑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今仍以石块驳岸,岸边筑平台,平台上坡用青条石铺街,共 39 级。岸上有“御马头”石碑,覆以一亭。

从御码头向西一篙远即冶春园。园额“冶春”二字乃清末王景琦所书。王景琦是清末民初文学社团冶春后社的成员。该园以水取胜,东为水绘阁, 西为香影廊,皆依水而筑,半架坡面,茅盖飞檐翘角突入河心,中间以折扇形朱栏相连,在柳荫花丛掩映下别有一番村野风韵。冶春以蒸饺闻名,在水阁上品茶吃蒸饺,成为百余年来文人时尚。

从水绘阁向西,过了问月山房、问月桥,便依次到乾隆盛世瘦西湖 24 景的两个景点:城烟清梵、卷石洞天。城烟清梵即绿杨村,原为茶肆。周围编竹为篱,沿岸绿柳拂水,树梢间高悬白旗,以红字书“绿杨村”三字。 40 年代被日军烧毁,今为花木鱼鸟生产基地,东门厅有“绿杨村”匾额,门柱楹联为“青石蓝书丹桂岭,白旗红字绿杨村”。卷石洞天以怪石老木取胜。园内佳木葱宠,巨石兀立,依傍冈阜堆叠湖石山子,构成“卷云”层次,洞口镌“松壑云卷”四字,洞内仿自然石灰岩溶洞景观,曲径通幽。山水相依, 潜流、湍流、迭泉分别从溶隙岩穴间泻出,形成洞天福地群景。园内景点还有石屏鹤舞、双木夹镜、泉源石壁、红楼夕照、瑶台枕流等。

与卷石洞天东西相连的,是西园曲水。园内有催清堂、妙远堂、栖鹤亭。水中有“翔昆”石肪一座,造型别致,乃不系之舟。前舱雕嵌透空花格,后舱饰鹤翔砖雕,中舱装鸳鸯戏荷红木落地罩格。肪首搁石梁与河岸相接,宛如画舫泊于水边。

护城河之水在西园曲水处向北折入瘦西湖。瘦西湖公园门外有大虹桥(又作红桥),游船须从桥下开过。此亦 24 景之一:虹桥揽胜。大虹桥始建于康

熙元年(公元 1662 年),后拓修多次。今桥宽 7.6 米,三孔,以花冈岩铺成。扬州人习俗,每年三月初三均到水边“修禊”,以消除不祥。于是,大虹桥便成了文人雅士借修禊进行文酒之会的最佳场所。每年三月初三,都有成千上万的文人和男女市民来到大虹桥下水边嬉戏。清初孔尚任有《清明红桥竹枝词》20 首,写尽红桥修禊的热闹场面。其中写道:“扬州第一红桥胜,花柳清明无二时。”“绝好红桥人闹坏,傍花村店觅诗题。”“水陆分成十字路,画船南北桥西东。”“桥头拍手人齐笑,妙舞清歌脚底行。”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与诸名士在虹桥修楔,吟撰七律,奉

和者达 3000 余家,包括郑板桥,金农等,可见场面之盛。

从虹桥向北,沿着瘦西湖西岸,有一条 600 米的长堤,名为“长堤春柳”。堤西有花圃高阜,花繁林茂,堤东湖水澄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成行。堤南端为公园大门,堤北端为徐园。徐园原名桃花坞,建于清初。民初改为徐宝山祠堂,故称徐园。今徐园内有荷池、湖石、听鹂馆、疏峰馆。徐园之后过了小红桥便是长春岭,俗称小金山。小金山在湖心岛上。湖心岛乃蜀冈中峰之出脉,为瘦西湖景点聚集处。原有关帝殿,被太平军毁。今有琴

室、月观、棋室、绿荫馆、木樨书屋、岭上草堂等景。山腰有观音殿,山顶有风亭。上山之路有三条。

从小金山两麓的玉板桥下向西行去,便到莲花桥。桥上有五亭,故又俗称五亭桥。桥高 5.8 米,长 58 米,宽 18.6 米,全以青条石砌筑。桥上五亭

相连,用 28 很大红圆立柱支撑。中央一亭最高,重檐翘角,攒尖面,漏空脊。四座翼亭对称相围,单檐翘角,角悬风铃。亭面都用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嵌“寿”字花脊。亭内藻井用五彩绘成团龙。亭廊外侧用石栏相围,柱头雕成各式狮头。桥墩每翼各 3 个券洞,正侧共有 15 个券洞。据说,月满之时每洞

各衔一月影。莲花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 年),咸丰间因兵燹受损, 以后官方及民间为其修葺多次。这座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雄伟,举世无双。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站在莲花桥上,向东望去是小金山,向北望去是平山堂,向西望去是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景区旷奥收放,抑扬错落,是玉人吹萧的佳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终点。那儿的景点有二十四桥、玲珑花界、静花书屋、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望春楼。还有汉白玉诗碑一座,刻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调。二十四桥明月夜,月人何处教吹萧?

莲花桥的南侧,乃是莲性寺,旧名法海寺。始建于元代,清康熙御赐今名。寺门东北向,山门两翼八字墙前筑平台,上植桧柏、梧桐。寺内前殿五楹,中间三楹为天王殿,两则二楹为楼房,原为僧舍。后五进为佛殿。咸丰间被毁,光绪间复原重建。十年动乱期间佛像、匾额皆毁,从此有寺无僧。莲性寺大院西部矗立一座白塔,仿北京北海喇嘛塔式样。始建于乾隆年

间。培身高 30 余米,通体皆白,分为二层,上层顶部之“刹”高 6 米。周围

有 13 道圆锥形层级,取意佛教的“十三天”。刹端置六角形宝盖,角端悬风

铃,上置青铜葫芦顶。中层塔身高 6.3 米,形似古瓶,南面设龛室,供观音

大士像。塔身下砌石雕花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各有 3 个小龛,内雕十二生肖。下层台基,筑长方形高台,四周围石栏,柱头皆雕成石狮,与莲花桥上石狮相应。旧时台阶为 53 级,象征善才童子“五十三参”。 1953 年大修时发现葫芦顶内藏有文房四宝及血书《金刚经》一部。

扬州民间皆喜称莲性寺的旧称法海寺。提起法海寺,没有不知道法海寺内的猪头肉。法海寺和尚制猪头肉的方法非常独特。他们将生猪头洗净,切开,装入陶尿壶中(当然是未使用过的),加上葱、姜、盐、糖、酱油、五香、桂皮、八角等佐料,再注入水,用塞子紧封壶口,再将铁丝吊悬空,下面点蜡烛烧,烧完一支再接一支,得烧好几个时辰。功夫全在“闷”字,原汁原味,风味独特。不过,和尚们烧猪头肉,卖猪头肉是极为保密的,非与和尚交谊深厚之人,绝不泄漏。有人风闻此事,想去解馋,和尚便会顾左右而言他,微笑合掌:“善哉!善哉!阿弥陀佛!”清末惺奄居士《望江南》词“透露”道:“扬州好,法海寺闲游。湖上虚堂开对岸,水边团塔映中流。留客烂猪头。”朱自清在他的散文《扬州的夏日》里也提到他民国初年来寺品尝过,不过“价钱贵得骇人”,一尿壶猪头肉索取四块大洋。

法海寺和尚还有素菜荤味的绝活。他们烧的各式素菜,不见一点荤食, 却有肉味、鸡味、鱼味、虾味。某大员食后,问他们是否加了荤汤。和尚说:

“阿弥陀佛!绝对不敢!”大员不信,亲到厨房监视。只见他们新鲜青菜, 加素油、盐烹炒,便成“牛味青菜”。豆腐加油盐,便成“虾味豆腐”。皆未见他们加其他任何佐料、汤料。大员惊诧不已。

原来,和尚的秘密在于他们的抹布上。他们事先熬成各种荤汤汁,淋在干净抹布上,晒干。他们烧素菜时故意将汤溢出,用含汁抹布抹一下,然后趁人不备,挤几滴到锅中,便有各种荤味。

可惜,法海寺香烟已断绝,当年的和尚今健在者已极少。他们的绝活, 大概也要后继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