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博物馆

坐落在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是清末状元、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张謇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 年)创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作为科举状元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张謇视实业与教育为“富强之大本”,他认为“欲国之强,当先办教育”;而“欲兴教育”,则应该“先兴实业”。1913 年,他去日本,对那里的博物馆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作了重点调研。他认为博物馆也应该是普及知识、启迪民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 是学校教育的后盾。而在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的,自 1896 年开始,他在家

乡南通办起了数家企业。并以这些企业的利润兴办文化与教育事业。 1902 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尔后,又在通州师范学校以西,购民房,移荒冢,兴建了由博物馆、植物园和动物园构成的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的地址原是张謇准备用来为通州师范学校建设辅助教学的植物园的,由于他在北京设立帝室博览馆的建议未被采纳,故决定将兴建中的植物园改建成博物苑。当时负责建苑工程的是通州师范学校的学生孙铖(字子鈇),并请通州师范学校的日本籍老师在建苑业务上给予指导。经过几年的苦心营建,终于建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南通博物苑。孙铖担任了第一任苑主任,张謇亲自任苑总理。博物苑主要建筑为中馆、南馆、北馆,其陈列内容为自然、历史、美术、教育等方面的标本和文物。苑中还建有花竹平安馆、藤东水榭、味雪斋、相禽阁、国秀亭以及假山、水池等园林筑构。苑内种植有各地名种花木藤草,并饲养有少数动物,以丹顶鹤等禽类为多。

张謇还凭借自己广泛的社会联系,通过各种渠道来为南通博物苑征集文物,“外而欧、美、澳、阿,内而荐绅父老,或购或乞,斯备百一”。其自然标本中,有来自日本的三叶虫、货币虫、南洋群岛的猩猩、印度的鳄鱼、俄罗斯的斑鼠、美洲的蜂鸟、非洲的鸵鸟、爪哇的孔雀、朝鲜的笔贝等;各类历史文物有书画、雕刻、漆塑、织绣、缂丝、编织、金石、玉器、陶瓷、拓本、土木、乐器、画像、卜巫、军器、文具、刑具、狱具等。张謇还亲自主持藏品的登录、编目及陈列展览工作。

早期的南通博物苑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教育,同时也向社会开放,许多著名人士也曾光临该苑。1920 年,倡导江苏地方自治事业的苏社在南通,开成立大会,黄炎培等社员曾至博物苑游览。 1922 年, 中国科学社在南通召开第七次年会,梁启超、马相伯、丁文江、竺可桢、杨杏佛、陶行知、秉农山等科学家也曾集体游览博物苑。国剧大师梅兰芳来南通演出时,曾下榻于博物苑内的花竹平安馆。刺绣艺术家沈寿也曾在苑内味雪斋疗养。到南通博物苑参观过的外国友人有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密勒氏评论报主笔鲍威尔先生,德国汉堡大学教授颜复礼先生,日本内山书店的内山完造先生等人。

抗战爆发,日本晕略军占领了南通与博物苑相邻的张謇故居濠南别墅被日军占用,第一博物馆竟为日军作为马厩使用,苑内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苑藏文物除一小部分转移上海之外,余者均被劫被毁。至抗战胜利时,南通博物苑几乎成了一座废园。

1949 年南通解放,由南通市人民政府主持修复了南通博物苑,在此过程

中得到地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修复后的南通博物苑,曾改称为南通博物馆, 1984 年恢复原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南通博物苑,已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的地方博物馆,同时也是别具特色的文化公园,园内的主要建筑,依然是八十多年前的原貌,经过多次修茸,风采不减当年。与之相邻的濠南别墅也划归博物苑管理。另又新建了河心亭、曲桥、茶楼及盆景室和儿童游乐园等设施。

近 40 多年来,南通博物苑在修茸、增建设施的同时,亦注重在本地区征集藏品,抗战期间散失的部分文物被寻回,本地区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得到有计划地征集,许多收藏家和知名人士也向博物苑捐赠了一定数量的文物,苑藏文物的总数已大大超过建苑初期,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藏品体系。

在苑藏的出土文物中,有海安县青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和骨角器;有在南通、如东、海安三县出土的古代煎盐工具盘铁; 有在南通市郊出土的大量铁钱胶结而成的“铁钱石”及在市区出土的晚唐越窑青瓷皮囊壶等。传世文物有宋代狼山驻军的题名石刻;有明代著名外科医生陈实功研药用的青花瓷乳钵;有冯云鹏、云鹓兄弟所著的《金石索》刻版; 有李方膺、丁有煜等地方画家的绘画作品;有刺绣大师沈寿女士的绣品和张謇先生的手迹、遗物等。而苑藏的革命文物则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手稿、文献、武器和烈士的遗物为多。

南通博物苑现有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自然标本等陈列展览,南馆陈列的历史文物,多为本地所出,陈列中还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曹顶及辛亥革命烈士白雅雨的事迹和遗物,馆外陈列有大型文物。西馆陈列有自然标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长十余米的须鲸骨架。张謇故居濠南别墅经修缮已恢复原貌,并陈列有张氏事迹,供游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