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报春晓

南京梅园新村 30 号、35 号和 17 号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办公原址。此地位于南京原国民党总统府东侧不远处的小街上。

八年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和平要求,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南京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真诚地希望实现国内和平。但是, 国民党当局却毫无和谈诚意,玩弄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并且对中共代表团大肆进行各种卑劣的特务活动。

梅园新村 30 号和 17 号两幢房子,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安排给中共代表团使用的。在代表团驻地的周围,国民党特务机关设有固定的监视点,并经常派遣流动特务,化装成鞋匠、摊贩等,对代表团和来访人员进行监视。为了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代表团将 30 号的院墙加高,并且在传达室、汽车间和北屋上面都加盖了一层小楼,现在整个院子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梅园新村 35 号,是代表团为解决住房困难,用廖承志同志的夫人经普椿

同志的名义出钱买下的。院子原有的前门,和设有特务监视站的 31 号相通。

代表团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把前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 30 号相连,还在小院子两边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供工作人员办公住宿用。

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期间,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住梅园新村 30 号,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等同志住 35 号,17 号是代表团工作人员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在梅园新村 30 号房内,左边房间是会客室。当年,在这里,周恩来等同志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过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同时也在这里会见过许多外国友好人士和国内各界爱国人士,向他们介绍国内的形势,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梅园新村 17 号的简易二楼楼房,也是代表团为其工作人员加盖的宿舍, 楼下是饭厅。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原来这里陈列着系统反映国共两党南京谈判整个过程的近百件历史照片和各种文献、实物,简要介绍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从 1946 年 5 月到 1947 年 3 月在南京期间的活动。自从梅园新村纪念馆新展厅落成后,此陈列移入了新展厅。

国共南京谈判是在内战日益扩大,美国援蒋内战政策更加露骨的严重形势下进行的。由于国民党对和平谈判根本没有诚意,只是作为幌子以达到掩护准备内战的目的,因此,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尽管谈判的方式多次改变, 我党一再作了重大的让步,最终也未能达成协议。

1946 年 11 月 15 日,国民党完全撕毁政协决议和一切协定,不顾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广大爱国民主人士以及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了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关闭了和平之门。第二天,周恩来同志在梅园新村 17 号举行最后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指出“和谈之门已为国民党当局一手关闭了。”接着庄严宣告:“假和平假民主绝对骗不了人,我们中国共产党愿同中国人民及一切真正为和平民主而努力的党派为真和平真民主奋斗到底!”招待会上许多记者问他:“你们还回来不回来?”周恩来同志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1946 年 11 月 19 日,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李维汉等同志乘飞机离开南

京返延安。1947 年 3 月 7 日,董必武同志率中共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撤离南京,他在告别南京人民时坚定地说“再见之期,当不在远。”周恩来和董必武同志的预言,不到三年就实现了: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

师过大江,解放了南京。国共和谈虽然彻底破裂了,但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代表

团在梅园新村,通过与国民党反动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倒行逆施,团结和教育了人民,争取了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中的大多数,使革命统一战线更加壮大,在国统区进一步掀起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形成包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战线,配合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雨花石与雨花台南京是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而南京的雨花石,可称该地最有特色的出产之一。南京的各旅游点几乎都有五光十色的雨花石,供游人欣赏选择,而游人也非常乐意带回若干雨花石作为南京一游的纪念。

雨花石受人宠爱是有历史的,古代的南京居民就已把它作为装饰品。这种惹人喜爱的雨花石的形成,则是远古以前的事。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风雨剥蚀而离开山体的小石块,随流水进入古长江及秦淮河,在水流冲击下, 相互摩擦,消去了棱角,成了光滑的小石子。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的河床上升为山岗,沉积在河床里的这些石子也随之上升,成为后来引人注目的雨花石。雨花石的色彩与它所含的物质有关,含铁的呈红色,含铜的呈蓝色, 含锰的呈紫色,等等。雨花石中最为名贵的是由不同颜色和花纹组成的各种图案的玛瑙石,有带状玛瑙、碧玉玛瑙、珊瑚玛瑙等。构成的图案生动形象, 有的如天然山水,有的似鱼虫禽兽,有的像奇花异草,真可谓天造地设,美不胜收。近来,南京的工艺人员选择雨花石,根据其原有的色彩纹路,雕刻出不同风格的工艺品。这是巧夺天工的创造,堪称雨花石中的新一族。

雨花石在南京一带的分布较广,远至六合、仪征、江浦的一些小山岗上, 都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被称为雨花石,与雨花台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于是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传说,说在雨花台曾经落花如雨,花落地以后就成了美丽如花的石子,这就是雨花石。其实,这美丽的小石子被称作雨花石是比较晚的事。它与雨花台共名倒是很恰如其分的。它遍布雨花台,给雨花台增色不少,使雨花台成为更加优美的风景佳地。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高约 100 米,长约六七里,其顶部状如平台, 所以被称作“台”。它共有三个山岗:东边的东岗台,又叫梅岗,因东晋豫章内史梅颐家住此岗而得名。中间的中岗台,又称凤台岗,是明代南京外城13 个城门之一的凤台门的所在地。西边的西岗台,在明代南京外城门安德门外。东岗和中岗紧紧相连,而西岗远在数里之外,习惯上人们常把中岗和东岗叫作雨花台,而把西岗称为石子岗。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制高点,守城者据之,可以有效抵御对南大门的进攻;攻城者得之,可以据高临下地对城内展开猛烈攻势。所以,它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将岳飞曾率兵在此痛击入侵的金兵。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同曾国荃的清军在此血战。辛亥革命时,国民革命军也曾凭借雨花台攻击城内清军。

雨花台是兵家重视的战略要地,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风景胜地。《丹阳记》说,江南登览之地共有三处,雨花台就是三处之一。可见人们对这一游览胜地的青睐。

在雨花台东岗,有一泓泉水,与精巧的假山石相伴,这就是很有名气的“江南第二泉”。泉水清冽甘美,宜于饮用。南宋大诗人陆游饮后,誉之为“江南第二泉”。明代赵谦为它题写了“江南第二泉”的匾额,这块匾额后

来被毁。现嵌于此的匾题为现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据说因其下泉眼很多,吐水如蟹,故称之为“螃蟹泉”。又因泉的对面有永宁寺,所以又称之为“永宁泉”。

“江南第二泉”处,还有一幽静的茶社。游客至此,可以品尝一下清香可口的雨花茶。雨花茶生产于 1959 年,是一种高级绿茶,曾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南京的一大特色产品。

在东岗北麓的土门岗,有杨忠襄公剖心处。杨忠襄公,即杨邦义,是宋朝人。1129 年,金兵攻入建康,建康留守杜充投降。府判杨邦义骂贼不止, 拒不投降。金人将他处死,并剖腹取心。南宋王朝为嘉其忠心,特在其遇难处建起了忠襄公褒忠庙,御赐“褒忠”庙额,立”杨忠襄公剖心处”石碑。褒忠庙已于清咸丰年问毁于兵火,而石碑保存完好。因建设工程需要,石碑现已移至雨花台北山麓。

东岗西侧不远处有方孝儒墓。公元 1402 年,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清君侧”,攻陷南京后,朱棣自立为帝,命方孝儒起草登极诏书。方孝儒拒绝从命,被朱棣凌迟处死。方孝儒的学生拾其遗骨葬于雨花台。后人为其建祠立碑,几经兴废,现存的墓是清问治年间所建的衣冠冢。

风景秀丽的雨花台,在 1927 年以后,却被蒋介石当成了屠杀共产党人和

革命志士的刑场。据统计,从 1927 年到 1949 年的 22 年中,被杀害在这里的

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达 10 万人以上。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著名共产党人就是在此英勇就义的。

1949 年 12 月 14 日,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雨花台死难烈士大多集中丛葬于三处,即东岗、中岗坡下和西侧的“北殉难处”、”东殉难处”和“西殉难处”。三处都树立了水泥牌坊, 上有“革命烈士殉难处”金字。 1980 年建成了北大门和烈士就义群雕。北

大门的一对花岗岩石柱高 11.7 米,象征坚持走“十月革命”道路。群雕是国内同类雕塑中最大的一座。1983 年 9 月,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委员会成立, 同年 11 月批准的烈士陵园总体建设规划将陵园分为 6 个区:中心纪念区、东北部的名胜古迹区、东南部的花卉区、南部的风景林区、西南部的纪念茶园区,西部的青少年活动区。高达 40 多米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是陵园的主体纪念建筑,耸立在陵园中心主峰上。碑名由邓小平题写,底座有以“烈士永生”、“前仆后继”为主题的雕塑。由邓小平手书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隔着倒影池和纪念桥,与纪念碑遥相呼应。 经受过血与火考验的雨花台, 在南京人民的精心保护和努力建设下,越来越显得端庄秀丽。它的优美景色, 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而它所凝聚的革命先烈的鲜血,又具有震撼人心的崇高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