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故居受瞻仰

距今 1600 多年的古城淮安,位于江苏淮海平原的东南部。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的淮海道苏北灌溉总渠横穿全境。就在这块富有灵气的土地上,曾先后出现过枚乘、枚皋、吴承恩、关天培等旷代奇才和仁人志士。到了近现代,让淮安人倍感自豪的历史巨人,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诞生在这里。

周总理的故居座落在淮安西北隅的附马巷内。故居系青砖小瓦木结构的平房,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两院中间是一块狭长的空地, 有一口水井,一株大榆树。在故居东大门面临附马巷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扁额“周恩来总理故居”。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从浙江迁来淮安后与其二哥周亥祥合买的。周攀龙饱读诗书,才学过人,任过淮安县师爷、淮安县知县,为官清廉。

1898 年 3 月 5 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座宅院里,一直到 1910 年,周恩

来 12 岁时,应四伯父周贻庚之召,离开淮安去东北读书,周恩来在这里整整

地度过了他童年的 12 个春秋,故居现有的房屋都是按当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

的旧貌复建的。故居经多次整修,现有房屋 32 间,面积约 563 平方米,加上院内大小八个天井,所占面积共约千余平方米。

走进故居,从大门向北不几步,有面西的 3 间房屋,面阔 9.15 米,进深

4. 25 米。这里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当时刚满五岁的周恩来就人家塾馆念书,他读书刻苦认真,在同辈兄弟中以博闻强记而著称,由“读书房” 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这就是周恩来的亲生父母住的房屋。房屋为 3 问面南正屋,面阔 9.32 米,进深 6.20 米,东面的一间便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 也是周恩来生母的住室。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字懋臣,长期在湖北等地做小官,收入微薄。母亲万氏是清江浦(原淮阴地区清江市)人,为清河县(今淮阴市)知事万清选之女,知书达礼,勤劳能干。

从周恩来父母的居处向西,通过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走廊,两间“亭子间”小屋便出现在眼前,其中一间小屋面阔 3. 30 米,进深 5. 50 米,是周恩来的继母陈氏的住地。陈氏原是周恩来的小婶母,因她和周恩来的十一叔周簪臣婚后无子,就把不满周岁的周恩来过继过来,成了周恩来的继母。周恩来在继父周簪臣病故后就一直跟继母陈氏生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 文化素养较高,爱好古典诗文并且能写会画。在周恩来三四岁时,陈氏就教他认字和练习书法。五岁时,陈氏开始教周恩来吟诵唐诗宋词,这对于周恩来后来的那种才华横溢的文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一种最初的锻炼。周恩来后来曾对人说:“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我好静的性格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

陈氏的外屋,也就是另一间亭子间,面阔 3.58 米,进深 5.43 米,这里住着周恩来的乳母蒋江氏。她出身贫寒,为人耿直,曾教给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不少社会常识和劳动技能。周恩来也对这位勤劳朴实的乳母很有感情。解放后还询问她及后代的情况。

现在西宅院辟为周恩来同志光辉一生的纪念展览陈列室,展出照片 200

多幅,实物 90 多件,其中有周恩来童年时代读书用过的裁纸刀,周恩来给故乡的亲笔信和给《淮安日报》题写的报头等珍贵的遗墨。实物展出,有周恩

来在南京梅园新村穿过的背心,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劳动时穿过的蓝咔叽布套服、视察黄河大堤时穿过的短袖衬衫等革命文物。

周恩来总理故居在 1976 年底初步整修,1978 年底恢复到周恩来离家时的旧貌,1979 年 3 月 5 日正式开放,1982 年 3 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

单位。周恩来故唐从开放到如今,已有 300 多万人来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