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阁上说红梅

常州最大的公园——红悔公园的东南隅,一座飞檐翘角、青瓦黄墙的古代建筑,在绿荫环抱之中若隐若现。这就是常州家喻户晓的红梅阁。

始建于唐代昭宗年间(公元 889~904 年)的红梅阁,原为荐福寺的一部分。在它问世后的 1000 多年历史中,饱经沧桑,屡有兴废。现存的建筑为清

光绪廿六年(公元 1900 年)重新修建的。

沿石阶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陈迹斑斑的云鹤纹石坊。坊额上横镌“天沥要道”4 个大字,后有明崇侦年题款。坊柱上镌刻一联,曰:“道有源头, 立言立功立德;工无驻足,希贤希圣希天。”坊前大院原植红梅翠竹,有小池一方。波光树影,红翠相间,尤为宜人,被称为“常郡之巨丽”、“拟仙都之仿佛。”历代题咏颇多。宋代程俱、明代谢应芳、清代赵翼、洪亮吉等都留下了不朽的名篇绝唱。赵翼诗曰:“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是为琅琅上口之作。

再往北,便是红梅阁。阁为砖木结构,高 17 米,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 飞檐翘角,显得古朴典雅,秀美别致,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相传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曾在此修道著书,写下《悟真篇》一卷行世。所以,清代将阁的下层作为祖师堂,祀道教“北五祖”、“南五祖”、“北七真”及张天师等。上层则把玉皇、斗姥、文昌。至今,阁之内外犹存紫阳真人刻像、著经处等石刻。

常州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就出生常州,青少年时他们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 时常到此游玩。他们登阅眺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抒发壮志情怀。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出生书香门第,擅长绘画,曾到此绘玄妙观全图。

红梅阁何以得名?众说纷坛。一说是“紫阳真人曾手植红梅于此,因以得名”。另一说是因“元时龚子彬遇仙植梅于此而得名”,后一 说见诸明人胡波笔记,极富神话传奇色彩,在民间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传说元代至正年间,有个名叫龚子彬的县吏,在玄妙观里清理积案,赶造狱册,每天由家里的婢女送饭。一天,他因事外出,回观时用餐时间早过, 仍不见婢女送饭来。便怒气冲冲回家,未问情由,便责打婢女。不料,失手将她打死。龚子彬回到观内,整理案桌,掀开案卷,只见饭菜覆盖在案卷下。这才省悟自己冤枉了婢女,十分后悔。他又联想到自己处理的这些积案,情况错综复杂,哪能一一弄清,长叹一声说:“此间积案如山,乌知无枉乎!” 于是一把火将案卷全部烧掉,然后到刺史处请罪。刺史给他以充军云南的处分。恰巧这位刺史是云南人,便托龚子彬捎封家书回云南。

解差押着龚子彬起程上路,刚出城门,迎面来了个鹤发童颜、飘然若仙的老人,要和龚子彬结伴去云南。龚子彬望着这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迟疑。老人笑着说:“你跟我走,快得多呢!”边说边解下系在腰间的一条丝带,连同拐杖交给龚子彬和解差,叫他们手拉着丝带跨上拐杖。霎时,拐杖腾空而起,飘然飞行。不一会儿,在一座城旁徐徐降落。只见红梅盛开,繁花如云。一打听,才知已经到了云南。龚子彬又惊又喜,立即进城,为刺史投递家书。刺史的父亲见信上署的竟是当天的日期,问明原因,惊叹不已, 为感谢龚子彬千里送家书,代他请求当地官府给假回常州,并写了一封回信, 托龚子彬带给刺史。

龚子彬和解差又拉着丝带,跨上拐杖飞回常州。去见刺史时,刺史还以为他们没有动身呢!龚子彬呈上刺史父亲的回信,又取出从云南折回的红梅作为凭信,刺史才信以为真。龚子彬把红梅种在玄妙观内,很快红梅盛开, 越发越多,开满了玄妙观。从此,这儿就叫做红梅阁。

后来,龚子彬又遇见了那位飘然若仙的老人,就跟他云游天下去了。玄妙观内的一个道士也随之出行,道士的徒弟追上去问:“师父何日归来?” 道士指着观前的石柱说:“此柱开花,吾归期也”。三年后,石柱果然开花, “其纹奇巧,迸出石上分许”,至今,红梅阁前仍保存一冰梅石柱,亦蔚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