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英名将威名扬

十九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首次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大多数清朝官员和将领懦弱无能,贪生怕死,但也涌现出像关天培等一些视死如归的爱国将领。他们浴血奋战,屡挫英军,甚至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

关天培(公元 1781~1841 年)字仲因,号滋圃,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行伍出身。历任太湖营水师副将、苏松镇总兵、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 年)就任广东水师提督。这一年在可耻的鸦片贸易史上是重要的一年,大批英国鸦片贩子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的心灵和肌体。是年 9 月 5 日,英国两只兵船炮击虎门,恫吓清政府,想达到增开通商口岸,推销鸦片,扩大中英贸易,获得海军据点的侵略目的。关天培料到英国人将来还会更加图谋不轨,于是增修虎门、南山、横档诸炮台并铸 3000

公斤大炮 40 座,平时加强练兵,使广东水师成为英勇善战的劲旅。

1839 年 3 月,林则徐到广州禁烟,在关天培积极支持配合下,收缴鸦片

20283 箱。同年 6 月 3 日~25 日,这批英、美商人所交来的 237 万多斤鸦片在虎门被销毁。英国殖民主义者不甘心失败,进行挑衅与破坏。道光十九年

(公元 1839 年 11 月 3 日),英国商船“撒克逊”号按中国政府关于具结“永不夹带鸦片”,可开展正常贸易的规定,驶往虎门,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竟派英舰追令折回,并炮击在穿鼻洋保护英船入口的中国水师,挑起战端。关天培率军英勇抵抗,身立桅杆前,拔刀督阵,传令“退者立斩,有击中敌船一炮者,立予重赏”。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战,击伤敌舰“窝刺疑”号, 敌人纷纷落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穿鼻海战”。

1840 年 4 月,英国政府组成了一支包括军舰 16 艘、运输船 20 艘、武装

汽船 4 艘,共载炮 540 门、士兵 4000 人的精锐部队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6 月初,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先攻虎门。关天培又亲自率部抵抗,屡挫英军, 使敌人望风而逃。后来英国殖民主义者卒军北上天津,对清廷施加压力,迫使清政府委派投降派头子琦善主持两广军政事务。琦善对广东水师实行裁军,并拆毁了许多险要的海防工事。 1841 年 2 月 25 日,英国侵略军再次进攻虎门,关夭培率守军作殊死抵抗,由于琦善拒不发救兵,敌众我寡,清军伤亡惨重,但仍使英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最后关头,关天培受伤多处, 还亲自燃放大炮射击敌人。最终关天培与将士数百人壮烈殉国。关天培的遗体由他的亲随孙长庆运送到故里淮安安葬。

关天培殉国后,道光皇帝曾下谕说:“该员统领土卒,为同捐躯,著即在遇害地方,建立专祠,以慰忠魂,而彰节义。”因此,在虎门和淮安各有一个关天培祠。虎门的关天培祠,已毁于抗日战争,淮安的关天培祠至今犹在。

淮安关夭培祠,在城内县东街 37 号,原名“关忠节公祠”,始建于清道

光二十三年(公元 1843 年)。由前殿、后殿和东西厢房及下屋组成一个四合

大院,院正中没有御碑亭。建国前,大部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 1954 年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由当地政府拨款重修,将倾倒的东厢房移建到享殿原址上。房中设神坛,坛上有关天培官服座像及两恃从站像。房前两侧悬挂林则徐撰写的一副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时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关天培墓位于淮安市东门外,距城约 1.5 公里。当年所造墓为直径 30 多米的盘状大土堆。建国后,当地政府拨专款进行维修,用块石加固其墓基, 墓前立碑,上镌“关忠节公天培之墓。”

关天培墓和祠在 1957 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人们到淮安都要瞻仰和凭吊关天培的墓和祠,以纪念这位抗英名将、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