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晴山堂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马镇乡南肠歧村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他自幼爱好读书,对历史、地理、方志、游记尤为倾心。虽博学多才,但一生不应科举,不入仕途,立志远游,以毕生的精力“问奇于名山大川”。徐霞客 19 岁丧父,3 年服孝期满后,为山水之奥秘,尚地理之真知,有意外出远游。他的母亲非常支持,鼓励他说:“身为男子,志在四方,羁留家园,一如篱内小鸡,车辕小马。”于是,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开始,22 岁的徐霞客别妻抛子,出游各地,历时 34 载, 足迹踏遍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他 56 岁时出游云南,不幸瘫痪, 由丽江知府木生白派人抬送回家。不久,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就离开了人间。

徐霞客一生写有很多具有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及游记散文。他不圃于前人留下的经志,根据自己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对前人的说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他通过对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实地勘察,写下了《溯江纪源》, 推翻了“岷山导江”旧说,指明了“金沙江导江”的事实。他考察了澜沧江、沉江、潞江和枯柯河,纠正了《大明一统志》记载的错误及混乱之处。他还指出了桂林尧山本是“瑶山”、广西桂平漱玉泉“暮闻钟鼓则沸溢而起”应为僧人“候泉沸鸣钟鼓”、武夷山睹阁岩应是“杜辖岩”、湖南茶陵子房炼丹池为附会之说。徐霞客不仅对我国古代地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考证,还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石灰岩岩溶地貌的科学家。他的关于流水冲蚀成溶洞的理论,填补了我国地理地貌学的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肚界岩溶学上的领先地位,是世界科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富。徐霞客的一生虽为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他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声誉与地位,甚至其事迹不见任何正史有所记载。《徐霞客游记》的刻印问世已是他去世 135 年之后的事情了。

徐霞客出生在家教甚严、特别重视“有用之学”的家庭。“徐母教子” 的故事很是闻名。这样的家庭熏陶使得徐霞客虽无官位,却有文名,所结交的朋友多为当时文人雅士。徐母八十寿庆时,徐霞客为母建晴山堂,他的友人高攀龙、宋濂、黄道周、仉瓒、文证明、陈仁锡、钱谦益、董其昌、祝允明、米万钟等 85 位名人学士共写了 94 篇诗文相贺,这些诗文石刻均收在晴山堂内。后来清兵攻打江阴,

晴山堂被毁,但石刻却被保存下来。解放后,为纪念徐霞客,曾在晴山堂旧址建霞客小学,并将所有石刻集于一室,名为“霞客先生纪念堂”。 1978 年,政■在徐霞客故居附近——南肠歧村南、胜水桥之西重建“徐霞客纪念堂”。这里三面环水,清静幽雅。相传,徐霞客经常从此处登舟漫游,此桥即是后人为纪念徐霞客而建。所以,在古老的胜水桥两侧书有对联。内联是: “曾有霞仙居北宅,依然虹影卧南肠”,外联是:“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字,水影依旧清流激荡映天然”。

徐霞客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开间硬山顶古式厅堂,四周有围墙相护,正门有仿砖雕门头为饰,灰墙黑瓦,蜂门朱窗。门前两侧蹲坐着一对矫健有力的石狮。厅堂之前有徐霞客行迹路线图,堂壁有 77 块晴山堂石刻,堂内有徐霞客雕塑和画像,正中悬挂着的“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题。厅

堂左右均有画廊。厅堂前后,还建有精美的花园。堂后园内,建有霞客墓。此墓原建在南肠村西前马桥,后迁至纪念堂内。墓前有一高 0.8 米,宽 0.4 米的石碑。此碑建于清初,顶端模刻“十七世”,中间直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徐霞客逝世前曾自豪地说:张骞、玄奘、耶律楚材,都是皇帝派去西域的,我是一个布衣百姓,能远游四方,成为第四人,死而无憾了。徐霞客以其布衣之身,而作天下之游,自费走遍大半个中国,堪称中国历史第一人。而他在游历中取得的科学成就更是对中国、对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