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上史公祠

扬州北城外有座梅花岭,岭前葬着抗清英雄史可法,清人建成史公祠, 今辟为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字宪之,祥符(今开封)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 1602

年)。在他出生前 10 年,扬州知府吴秀浚深护城河,将淤土堆积在北岸,聚土成岭。后来在土岭上下种满梅花,又配上太湖石。梅开季节,土岭淹没在花海之中,非常壮观,当地民众便称之为梅花岭。不过梅花岭真正闻名,却是因为同史可法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史可法 27 岁中进士后在多处任地方官,勤政爱民,颇得善誉。崇祯十七

年(公元 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南下,福王在南京监国, 阉党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当时史可法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被排挤出朝廷,到扬州督师。至次年,清兵己占须北部中国,又重重包围扬州城。清摄政王多尔衮多次致书史可法劝降,可法写了著名的《答多尔衮书》,表明自己的严正立场:“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他在得不到任何增援的情况下,亲率 40 人坚守孤城。 10 天以后,清兵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堞,生擒可法。清豫王多铎仍称之为“先生”,劝其投降,许以厚禄。可法从容回答:”我中国男儿,安肯苟活?城存我存,城亡我亡! 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凛然正气,壮烈就义,年仅 44 岁。多铎下令屠城十里,几十万扬州市区民众被杀殆尽,一座繁华的城市变为废墟。民间传云, 市民只剩贾、马两家。后来俗语便有“假各马各”。

史可法喜爱梅花,曾说:“我死,当葬侮花岭上。”副将史德威到处找可法遗体,不可辩认,就将可法衣冠葬于梅花岭下。多铎本是可法之敌,又是杀害可法的刽子手,但也被可法的不屈精神、英雄气概所感动,一个月后就下令建史公祠,优恤其家族。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清高宗御笔题写“褒慰忠魂”,又制御诗一首,颂扬可法气节“月与霁而风与光”,和者数十人。咸丰年间,史公祠焚于战火。同治年间,可法裔孙史兆霖复建。民国年间,王柏龄募修。解放后,几度修缮。 1956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吏公祠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建立史可法纪念馆。如今墓、祠、馆合为一处。

今见史公祠,坐北朝南,朱红大门,右悬朱德题“史可法纪念馆”楠木馆牌。穿过门厅是一方庭院,院内有古银杏两株,乃乾隆时所植,昂然挺立, 犹如两杆旗帜,为史祠壮威。院后为飨堂。飨堂为面南三楹,内有梅花纹落地罩格,罩格前置可法端坐塑像。像高 2 米,左手扶玉带,右手握书卷,气宇轩昂。史书载可法“短小精悍”,而民众则带着强烈的感情塑造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塑像之上有“气壮山河”大匾,两侧悬郭沫若手书对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抱柱上有朱武章撰、李亚如补书楹联: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

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又有彭玉麟题撰抱柱楹联:

碧血丹忱,正气常存光竹帛; 冰雪铁骨,忠魂寄托有梅花。

飨堂两厢陈列史可怯手书《复多尔衮信》及给母亲、夫人的遗书。

飨堂之后为史可法墓。史墓有绿树、翠竹环绕,显得清幽、肃穆。砖砌墓域,并筑有石台,封土为丘,墓前立碑,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墓旁东西边门都嵌有“梅花岭”石额。 1966 年,衣冠

冢被夷为平地。 1979 年按原貌复原。复原修整时发现玉带镶片,当为可法遗物,今陈列在飨堂内。

墓后有土冈,即梅花岭,岭上有小阁,为观梅阁。岭下有厅榭,名梅花仙馆。

史公祠内的西部另成一区。主体为祀祠,面南三楹,外柱悬王冬龄悬张尔荩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堂中设神龛,内悬史可法画像。神龛以竹节构成,象征高风亮节。龛上有“亮节孤忠”匾。内还陈列史可法生平事迹资料。

300 余年来,不知多少仁人志士前来凭吊。蒋士铨题其遗像云:“梅花岭头冰雪魂,生死南枝最孤直。”黄燮清《吊史阁部》诗云:“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彭定求诗云:“碧血久从衰草没,白云遥带古梅香。”李时震诗云:“岭上梅花千树横,笛声吹彻暮云平。招魂曾把孤忠葬, 感慨偏深吊古情。”吴歧诗云:“邗水春秋供血食,梅花今古吊诗歌。”吴锡麒诗云:“左率弓刀想像存,梅花岭上记招魂。”陈秉昌诗云:“衣冠玉带留天地,长与梅花伴国魂。”人们观梅色思史公,闻梅香思史公,仿梅岭吊史公。

江泽民曾多次到梅花岭凭吊史公。 1990 年 2 月 19 日,他在会见台湾同胞时说:“在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很能激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