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大师余沈寿

在风景秀丽的南通壕河边,有一座沈寿艺术馆,是利用张謇先生创立的女工传习所故址改建的。它的旁边是张謇先生的故居。过去,张謇时常挤出时间到传习所看望师生,指导学习。沈寿艺术馆内陈列着沈寿女士的生平事迹、刺绣精品、女工传习所师生作品等。

沈寿是苏绣创始人,原名云芝,后更名为寿,字雪君,晚号雪宦,1874 年出生于江苏吴县。这里是得天独厚刺绣胜地。主要品种是城市闺阁绣,和大量的乡村民间日用绣品。这些精巧的刺绣品当时曾大批量生产,并在市场上作商品流通。

沈寿的姐姐沈立,精干刺绣,沈寿耳濡目染,深受薰陶,对刺绣早感兴趣。7 岁时就跟沈立对绷习绣,8 岁时就分绷独自刺绣了。这一切促使沈寿学绣、爱绣、专门从事刺绣。“髦嬉嬉而弄针兮,鹦鹉成于八岁。”(张季子九录·文录·雪宦哀辞》)十一二岁时,被赞赏为“乡里有针神之目”,绣出了佳品。一代刺绣业大师正在苏州这个“绣市”的襁褓中孕育着。

沈寿名扬苏州后,于 1893 年与余觉结婚。余觉也称得上是个画家,对沈寿在刺绣上给予了不少帮助。两人曾一度半日看书,半日研绣,对历代刺绣针法进行了详细比较和分类,使其针法技术开始趋向条理化,自成一家。他们俩一面办绣校,一面出卖绣品。随着丈夫余觉广泛的社会交际,沈寿的绣名也越传越响。 1903 年,余觉在北京工商部供职的好友单束笙前来看望,

看到沈寿的绣品,赞不绝口,便向余觉提出,趁慈禧太后 70 寿辰时,给皇太后绣献寿屏的建议。沈寿认为这正是自己显露才华的机会,便很高兴地答应下来。两人开始着手筹备为慈禧太后制作贡绣。沈寿组织了绣制贡绣寿屏的班子,花费了三个多月方才绣制而成。

1904 年,余觉携带贡绣专程去北京,交给单束签,再经人进呈宫闺,先行陈列。慈禧在观赏贡品时,看到沈寿绣的一堂八幅《八仙上寿图》通景寿屏后大悦,称赞绣寿屏为绝世神品,并亲挥御笔写了“福”、“寿”两字, 分别赐给他们夫妇二人。随后慈禧太后下谕,在农工商部设立女子绣工科, 任命沈寿为总教习。余觉、沈寿还获得了双龙宝星商部四等勋章。从此以后, 沈寿绣名远扬,被誉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刺绣名家。

清末,西方的科学、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给传统的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血液。沈寿在热心于刺绣艺术的美术界人士的帮助下,在技艺上推陈出新。她的创新正符合美术新潮。1905 年 11 月中旬,沈寿和丈夫奉慈禧太后谕旨,赴日本考察。他们满怀研究工艺美术,提高刺绣艺术水平和增进办绣校学识的欲望,对日本工艺美术及其教育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沈寿决心“以绣自立于世”,以研绣著名于世界。由于“当时中国绣板滞而难得画神,更加设色少学识”,她决心打破陈规,将西洋美术特色吸收和溶化到中国刺绣艺术中来。为了表现出西洋画讲究透视,明暗,给人视觉以真实感觉的效果,她在针法与色彩运用等技巧上潜心钻研、摸索,有了独创性的发展与提高,逐步形成“仿真绣”。

1906 年,余觉通过与中国驻意大利公使吴公索的关系,得到意国帝后半身照片。根据这张照片,沈寿花了两年零四个月的功夫,绣成了《意大利帝后肖像》。这幅作品在 1910 年南洋劝业会上获一等奖,后与《意大利皇帝像》一道在意大利都朗举办的赛会上获优等奖,得到了“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

卓越奖凭”,轰动了意大利及整个西欧。展出结束后,清政府将这两幅作品送给意大利皇帝与皇后。为了表示感激,意政府赠送给清政府一枚最高级的“圣母利宝星”。 1912 年 11 月,意大利驻华公使通过当时中华民国外交部,转达了意帝和帝后对沈寿的谢意并转赠给她一块贴有皇家徽号的嵌钻石金表。

沈寿在北京期间,认识了许多人,其中有对她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张謇先生。张春是晚清状元,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和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 创办了一些工厂企业,还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把这些视为“富强之大本”。沈寿应张謇之邀到南通,任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 1914 年 8 月,沈

寿全家搬至南通,办南通县女工传习所,招收女工学员 67 人。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兴办,为南通职业教育、尤其是刺绣艺术史开创了新纪元。在南通期间, 沈寿对刺绣更是精益求精,绣出了《世界救主耶稣像》(在 1915 年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一等奖章),《美国女优倍克像》等传世名绣。沈寿在教授刺绣中创建了正规的传授刺绣职业教育的三种学制,并逐步予以完善。在教学中,她因人施教,耐心细致,结合绣品在刺绣的针法、色彩、形、神等技艺方面详尽讲授,使南通女工传习所的绣制品有细致、生动、美观三大特色,在国际市场上

赢得了声誉。

沈寿的绣艺不仅是近代江苏的新绣,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新绣。

在艺术表现技巧与艺术理论上,均有新的飞跃。在张春提议下,沈寿去世前抱病将自己一生绣艺经验认真回忆出来,口授给张謇,由张謇记录整理成《雪宦绣谱》。这本书是对历代苏绣技艺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创见。在“针法”一章中,具体介绍了各种针法的特点、技法;在“绣要”一章中,按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缜性等六个方面深切他讲述了自己的经验体会,为后人研究刺绣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沈寿对苏绣最大贡献之一,是通过《雪宦绣谱》把散于民间的各种针法技巧,丝理色彩等归集一处, 上升为理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1921 年,沈寿在南通病逝,享年 48 岁。沈寿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我死后,意君后赠给我的钻石金表及我所绣的耶稣像,美伶倍克女士像,赠送博物苑馆中陈列,作为永远之纪念,不负我一生心血。棺柩葬于南通。”南通地方政府按她的遗嘱,将她的棺柩葬于长江下游风景美丽如画的黄泥山(今名马鞍山)东南麓,并在沈寿棺落之地,建墓立碑,前有墓门,墓门横额上书刻着张謇的题字:“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玉石墓碑向阳面刻有张謇先生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的碑文;向阴面刻有“沈寿女士遗像”。 沈寿的刺

绣弟子遍及北京、天津、南通、苏州等地,可谓桃李满天下。她们使闻名世界的中国刺绣事业得以继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