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候故里胯下桥

淮阴侯是汉代名将韩信的最后封号。韩信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家,它曾辅佐刘邦,为建立汉朝立下了显赫的战功,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他曾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后被封为淮阴侯。公元前 196 年被诬谋反,被杀于长乐宫钟室。

提起韩信,人门会联想起“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等有关韩信的故事。的确,围绕这位名将有许多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轶闻趣事,有的见于史籍,有的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明代以前,韩信的故乡淮阴码头镇一带,还保留青多处韩信活动的遗迹,为人们传颂和凭吊。由于淮阴位于古泗水的入淮口,码头镇一带曾多次遭受水灾,因此古迹湮废。到了明代,为了纪念韩信,人们把“胯下桥”、“韩侯祠”、“漂母祠”、”韩信钓台”等历史遗迹,移建到淮安府城。这些遗迹至今犹在。

“胯下桥”是韩信少年时“胯下受辱”的地方。韩信年少时丧亲,家贫无依,常常背着一口破剑流落街头。有一屠户子弟是市井泼皮,见韩信背着宝剑到处游荡,于是上前嘲弄,在桥上挡住韩信的去路,让韩信要么做壮士, 持剑杀了他过去,要么学狗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忍气受辱,“俯出胯下”。这说明韩信少时就能忍辱负重,不意气用事,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后来, 当韩信被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后,不计私怨,量才用人,将侮辱过他的屠户子弟任命为楚中尉,表现出大将的风度与胸怀。此事受到后人的传颂。有人就在韩信“胯下受辱”的地方立石,上书“韩信受辱胯下处”等字,以示纪念。现存桥为明代移建,并非原迹。

韩侯祠,位于淮安县镇淮楼东约 200 米处的北侧,为明万历年间的推官曹于汴重建,清康熙年间,县令徐恕重修,原由前、中、后三殿及东西厢房、上房楼和花园等建筑组成,到了晚清,韩侯祠已渐衰落,建国初年曾移作他用。 1959 年,当地政府拨款对留存的后殿及韩信塑像进行维修,并重建了围墙和门墙,现仅存后殿三间为原有建筑。1982 年,对韩侯祠作了大修。复建了门楼和古式院墙。门楼上恢复了原有的“汉韩侯祠”匾额。所存三间后殿也经整修,现建筑面积有 116 平方米,其中南北长 9.5 米,东西宽为 12.35

米,檐高 3.2 术,殿门外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下联是:“开四百帝业,功冠萧曹”。

现在仍存淮安的韩信遗迹,还有漂母祠、韩侯钓台等。“漂母”是指当年在韩信家乡河边洗丝的老妇。在韩信少年落魄时,常常因为没有饭吃,多次向在河边洗丝的老妇乞讨吃食。老妇可怜他,每次都接济他饭食,并且还激励他上进。因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勤劳善良的老妇,修了漂母祠。以前, 在当地的韩侯庙上曾有一副对联:“十年兴败一知已,七尺存亡两妇人。” “一知已”是指萧何;“两妇人”一个就是指“漂母”,另一个是指皇后吕雉。对联对韩信的后半生十年做了有趣的概括。萧何堪称韩信的知已。他知人善任,发现韩信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后,不遗余力地向刘邦力荐,使韩信能够施展才能打败西楚霸王,建功立业而兴。萧何又在最后听信传言,为了汉室的江山,设计诱杀了韩信,使其身败命亡。所以说韩信的“十年兴败”都和“知己”萧何紧密相关的,故而后世流传有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漂母”是在韩信食不果腹,无法生存时接济他,使其存活下来。吕氏则是将堂堂的七尺男儿、一代名将韩信杀害于长乐宫,使其不得善终。正所谓“七

尺存亡两妇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韩信作为汉代名将已经死去近两

千年了,他所著的兵书也没有流传下来。然而他的军事指挥艺术以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著名战例,已名垂战史,受到世界各国军事家的推崇。如果您有机会到苏北来,别忘了凭吊有关韩信的古迹,它会使你在发思古之幽情,感慨一代名将英年早逝的同时,更为身在一个人才辈出的文明古国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