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石府观奇景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且有“洞天世界”之称。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运动,海底升高, 溶岩注溢,形成了许多奇妙的洞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

善卷洞位于宜兴县西南祝陵村的螺岩山中,距县城 25 公里,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石灰岩溶洞,可与广西桂林的七垦岩、芦笛岩媲美,穹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争奇。相传四五千年前,在我国部落联盟禅让时代, 唐尧让帝位于虞舜,虞舜欲让帝坟给善卷。善卷为避虞舜之禅让,便到此山侗隐居。此洞因而被叫做善卷洞。全洞面积约 5000 平方米,游览路程约 800 米。洞共有三层,层层相连,分上、中、下、水四洞,洞洞相通,好似一幢石雕大楼。

善卷洞的入口处在中洞,走进洞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石笋,名砒柱峰,古称“小须弥山”,高达 7 米,它矗立洞口,确有中流砥柱的气魄。

这个大石笋,是由石乳一点一滴聚积而成的。据地质学家考证,每 20 年至

50 年,石笋才能长高一厘米,由此推算,该石笋已经有 3 万年的历史了。转

过砥柱峰,视觉顿时开阔,整个中洞宽敞、深逢,方圆 1000 多平方米,犹如一个天然石厅。四周奇峰高耸,异石倒垂,景色瑰丽多彩。洞的两旁屹立着一对状如青狮、白象的巨石,这就是洞中有名的景物——“狮王”、“象王”。崖壁上刻有一副对联:“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故中洞又名“狮象大场”。

从中洞的尾部盘旋而上,即可到达上洞。上洞是善卷洞的最高层,规模大于中洞。整日云雾缭绕,故又称“云雾大场”。由于洞的上面有一块上刻“一片飞云掩洞门”的峦石遮住了洞门,使得洞内外空气流动缓慢,所以洞中温度常年保持在 23℃左右,冬暖夏凉,人们义叫它“暖洞”。沿着石阶婉蜒而上,可见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一个个大小各异的池塘。其中最深最大的要数“娲皇池”和“盘古池”,传说这里是“蜗皇”和“盘古”洗澡的地方。据说,古时,“蜗皇他”上有个口子,叫做“天窗”;“女蜗补天”的故事就是从这里传出去的,后“天窗”被人工堵塞。

下洞和水洞在善卷洞中更为奇特。狭长的下洞,如同隧道,长 180 米,

宽 18 米,高 22 米。循隧道往下,须通过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万马门四道石门。每逢雨后,水声瀑瀑,四重石门奏出四种不同的瀑布声,或如波涛在汹涌,或如风雷在激荡,或如金鼓在鸣响,或如群马在驰骋,其气势不同一般。到了下洞,眼前顿觉一片光明,故下洞也称“又一天”。这里的钟乳石景更多更奇,有的状若葡萄,有的形如白鹤,有的貌似莲藕,还有那繁茂的“通天石松”和硕大的”梅花屏风”,形成异彩纷呈的独特景色。

转身往后走,即是曲径通幽的水洞了。水洞是一条古老的地下溪河,长达 120 米,河面最宽达 6 米,常年通舟。洞门是一片沼泽,只有一块独木桥大小的石岸,名“洞庭西台”,在此登舟漫行,如游海底龙宫,真可谓”船在山中行,桨在天上划”。整个游程约 20 分钟,须经过“水关”、鳌门”、“龙门”三个湾折,尔后只见一片天光,岩壁上刻有“豁然开朗”四个大字。游客至此,心旷神怡。

善卷水洞,古称龙洞,自古即有水洞隐白龙之说。原水洞与下洞并未贯

通,后宜兴储南强先生为揭水洞隐白龙之谜,于 1933 年亲自督工开凿了下洞与水洞的衔接口。凿通之后,又第一个驾舟漫游水洞,沿途连水蛇都未发现一条。现善卷水洞尽头“龙门”出口处隐约可见一条形似黄龙的钟乳石,时时滴下溶岩水珠。据说,让黄龙滴水在身上可以长命百岁。

出了善卷洞的水洞口,便是善卷后院,沿着山荫小道,下山就是祝陵村, 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近旁还有“碧鲜庵”、“蝶亭” 等遗迹。

与善卷洞齐名的是张公洞。相传,中国道教鼻祖张道陵及八仙之一唐朝骑驴拍竹的张果老都曾隐居此洞,故称张公洞。它又名庚桑洞,2000 多年前庚桑楚退隐此侗,后庚桑楚成道进入仙界,故此洞又被称为“仙人洞”。

张公洞坐落在离县城 22 公里的湖洞天石府观奇景 - 图1山区的盂峰山中。如果说善卷洞是以水洞道舟见长,那么,张公洞则以洞中有洞称奇。全洞面积 3000 多平方米,

游览路程约 1000 米。分上洞和下洞两个洞口,从下洞到上洞共有 150 多级台阶。入口处在半山腰的下洞,一进洞口,就是一个宽敞的大石厅,厅前有一个大石海,过去这里供放着一些神台佛像,古称“海屋道场”,现改名力“海屋大场”。从大石厅内沿台阶拾级而上,便到了另一个更为宽敞的石厅,名“海王厅”,又称“天蓬大场”、“果老殿”。这是全洞的精华,整个大厅犹如一个巨大的海底龙宫。穹顶云雾缭绕,四壁五光十色。两棵石松,英姿挺拔,顶天立地,好像龙官中的两根庭柱;两个垂岩,晶莹剔透,色彩斑澜, 天然构成一对神奇的宫灯。海王厅地坪中央,有一汪清澈的水池,这是由溶岩滴注而成的,水中,洞口与蓝天相接,宫殿与华灯辉映,真可谓“洞中蓝天”。

海王厅的两侧,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洞,洞洞不同,洞洞相通。有的洞, 曲折狭长,峰回路转,称“盘肠洞”;有的洞,穿透巨石,进出口并列,” 称“鼻孔洞”;有的洞,洞里有洞,好似蛛网,称“棋盘洞”;还有以长著称的“地道洞”;以巧见胜的“七巧洞”,以及各具特色的“鲤鱼戏水”、“万福来朝”、“云梯”、“天桥”、“一线天”等,一处洞府,一个天地, 真正是“洞天世界”。

张公洞附近的石牛山南麓,还有着一个灵谷洞。相传灵谷仙子行云路过宜兴,曾失剑于石牛山谷,于是驻足寻找,发现该洞,因此洞名为灵谷。

灵谷洞坐落在湖汉山区阳羡茶场境内,全洞面积 2200 百多平方米,总长

1200 多米。内部呈 180 度不规则半圆形。共有六个石厅,厅厅各具特色。第一石厅面积不大,一幅天然的“熊猫图”挂在厅上,四周尽是溶洞分布,洞中有洞。过道尽头,有一个 40 厘米高的石缝,俗称蟹洞,未开发前,游人须

自蟹洞匍匐前进 6 米方可到达第二厅。现在蟹洞虽依然保持着原貌,但是到

第二厅却另辟通道。一座天然的钟乳石门,高达 5 米,长约 15 米,这里有“昭君出塞”、“冰灯雪盏”、“孔雀石泉”等佳境。侧身跨步,越过几块卧石, 便到了宽敞的第三厅。第三厅是最大、也是最低的洞府,面积 800 多平方米。

此厅上有 5 条天河相汇,下有 7 条暗流相通,恰似“百川汇海”。石壁下面有一湾清泉;名“天府灵泉”仍传说这是灵谷仙子当年洗澡的地方。回身右转,穿过游龙般的通道,便是第四厅了。第四厅是全洞的精华所在,厅内有一道巨大石瀑,高 26 米,宽 7 米,厚 2 米有余。按地质学家推算,这一石瀑至少已有几十万年的成长史了。石瀑四周,满是石云,石瀑顶部有一巨大石

鼓,以石叩之能发出奇妙的声音。从这里回到第三厅,再经卧龙岗通道,便到了第五厅。第五厅有弥陀佛、观世音、如来佛、老寿星等,构成了一个“千佛山庄”。洞顶上的点点银砂,犹如在夜空中闪烁的群星。最后是第六厅, 钟乳石最多,形状与颜色也最怪。整个灵谷洞,景观多达 30 多处,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下,显得更加瑰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