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头打扮好梳篦

梳篦是人们梳头洁发的日常生活用品,常州梳篦选料精良,制作精湛, 素有“官梳名篦”之誉。是驰名南北,享誉海内外的传统手工艺品。

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1500 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勤劳智慧的常州人就开始制作梳蓖。到清代乾隆时期,梳篦制造业在常州已形成相当规模。据史料记载:城西朝京门内“削竹成篦”,“比户皆为”。

开凿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是当时交通运输的主要途径。运河两岸临河的街巷,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商业贸易的聚集点,也是梳篦制作作坊的所在地。整条街巷,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若驻步大运河上的文亨桥, 仰望碧空,俯首桥下,环视近在咫尺的花市街、蓖箕巷,满目生辉。月光、灯火、粼波,相互辉映。随着河水的湍流,宛若金色的游龙,在夜色中闪烁着灿烂的光彩。此情此景,人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被列入常州西郊八景之一。

相传上古时,常州有一个名叫赫连的工匠,他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发明了木梳。炎帝死后,蚩尤起兵为他复仇,赫连被拉去打仗,涿鹿一战梳头打扮好梳篦 - 图1尤被轩辕黄帝打败,赫连也被俘入狱,等待处死。看守皇甫得知他会制木梳, 劝他连夜赶制一把,献给嫘祖娘娘,以求赦免死罪。不料,赫免令尚未到达, 赫连已被处死。轩辕黄帝十分疼心,遂委派皇甫督率工匠照样式制作。后来, 赫连和皇甫两人被制梳业尊奉为祖师。

有的传说认为制篦业尊奉的祖师是陈七子。相传春秋时期,陈七子为吏, 因罪入狱,头上生满虱子,奇痒无比。有一次被狱卒用毛竹板揍打后,发现毛竹裂成一条条蓖片,经整理加工,可用来清除头上的积垢和虱子,遂发明了篦箕。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和九月廿八日,梳篦业举行仪式,祭祀祖师。祈求保佑自己“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梳篦的主要材料是毛竹、木材、牛骨等。常州梳篦十分注重选材,主要取苏南、浙西产的优质毛竹,质地坚厚,富有韧性,经久耐用。木材则选用红木、枣木、石楠、黄杨等名贵树种。其中黄杨因木质细腻,生长缓慢,据说能治头痛病,尤为珍贵。其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从开料到成品,木梳需经过 20 多道工序,蓖箕则多达 70 余道。采用雕、描、烫、刻、磨等传统工艺,才能完成制作过程。每一把梳篦包含了制作工匠多少心血和劳动。

清代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的官员,为了讨好皇上,每年农历七月,到常州定制 60 张黄杨木梳,60 张梅木脊梁象牙档的高级梳篦。然后在十月间, 连同 6 套龙袍、600 朵宫花送到北京,进贡皇上,作为宫廷御用品。这就是所谓“宫梳名篦”的由来。如今,游人到北京故宫参观游览,在众多宫廷生活用品中,尚能见到慈禧太后用过的常州梳篦。

辛亥革命后,梳篦需要量因剪辫而剧增。当时流行一种名为“刘海篦箕” 的小型篦箕,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张刘海篦箕,引为时髦。稍后,梳篦传到海外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缅甸及中亚的印度等地,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评奖,其中 1915 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26 年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解放后,处于奄奄一息境地的常州梳筐业,犹如久旱遇甘露,枯木又逢

春,充满生机,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常州从事梳篦生产的专业生产人员近千人,副业性生产人员有一万多人。篦箕年产量达 130 余万张,木梳年产量

达 200 万张。每年有 350 万张出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

常州梳篦的花式品种,近年也有显著变化,不断更新换代,从第一代的日用梳,发展到第二代的日用工艺梳,增加了鹦鹉梳、企鸟梳、天鹅梳等新品种。又从日用工艺梳发展到第三代的艺术欣赏和旅游礼品梳,创制了四大美人梳、福禄寿星梳、美人鱼梳、熊猫梳等新花式。目前,又发展到第四代的发饰、胸饰梳,有双蝶、双龙插针、如意梳、锁片梳等。具有造型逼真、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特点,融实用、观赏、装饰为一体,深受海内外旅游者的喜爱。愿常州梳篦这朵古老的传统工艺奇葩,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