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生集体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

学生班集体是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及其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

集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一方面是作用于他们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左右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和水平。但是,学生在集体中的各种良好品质并非都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只有教育者根据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才有可能使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等良好品德迅速形成起来。研究表明,学生在集体中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1. 参加集体活动的迫切需要。学生大多有好奇、好说、好动、好学、进取等心理特点。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他们总是乐意参加的。

  2. 积极模仿。这是常有的学习现象。学生在集体中,由于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对方的言行常常会直接引起自己的注意、思索、对照,并产生着模仿的心理活动,甚至不知不觉地积极效仿起来。为了使学生在集体中的模仿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应积极而机智地引导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

  3. 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对集体舆论的尊重。荣誉感是指一种追求光荣名誉的心理。集体荣誉感是使学生积极向上,乃至争取建立功勋的强大动力。集体舆论则是集体中多数人所支持的言论与意见。健康的集体舆论体现着集体的意志,是使学生根据集体利益调节个人行为、改善关系的因素,是学生产生荣誉感的一种重要源泉。

  4. 对集体前途的向往。向往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因热爱、羡慕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学生富有幻想。科学性的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前奏,是意志行动的一种动力。自然,学生对集体前途的向往,它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进取,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奔向集体共同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与热爱集体。因此,教育者要激励学生对集体的向往。

  5. 对待集体的不同态度和性格特点。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与能动表现并非都是一样的。学生对集体所表现的不同态度,除了和学生的集体观念、道德意识有关系,有时也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关。教育者应当组织集体针对学生的一些性格上的弱点特点,重视、关心与教育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集体的活动中来,逐渐使他们自己产生正确的评价与态度,即增强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