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品德类型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性质、程度的不同,根据有关人员的研究分别列出几种类型的特点。

  1. 过失型。

①内部动因:表现出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等心理状态或不良需要。

②外部情境:当前出现了该项行为易于得逞的具体情况。

③心理活动状态和个性特点:心理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认识能力低, 多数未表成较稳固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

④行为方式及其特点:采取违反纪律或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方式,如骂人、打架、恶作剧或偶尔说谎、损坏东西、逃课等,一般带有偶发性、情境性、盲目性等特征。

⑤行为后果:可能对集体、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有碍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⑥自我评价及体验:自我评价不稳定,水平较低,对行为后果容易有害

怕、后悔等心理活动。

⑦性质和程度:属于纪律品德问题,程度较轻。

  1. 品德不良型

①内部动因:由于不良的需要。

②外部情境:当前出现了该项行为容易得逞的情况或主动地寻找、制造犯规情境。

③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对道德规范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多数已形成某些不良的道德意识与个性特点。

④行为方式及其特点:采取违反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如偷窃、欺骗、斗殴、浪荡、破坏公物等,一般带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在青少年中还可能有集团性。

⑤行为后果:对集体、对他人造成损害,妨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⑥自我评价及体验:自我评价往往不正确,易受伙伴或消极的社会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教育者的评价,对行为后果一般不后悔,甚至有满足感、得意感。

⑦性质和程度:品德问题、程度较重。

  1. 攻击型

①内部动因:受挫折后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愤怒。

②外部情境:挫折后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情境。

③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情绪易激动,易发生不适当的激情;气质多为强型,性格外倾,倔强、急躁者居多。

④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为了消灭由愤怒造成的内心紧张,主要采取发泄的方式,与特定的对象(被他认为剥夺、压制了他的需要的人)采取对抗、报复、迁怒等行为,一般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

⑤行为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妨碍个性的健康发展。

⑥自我评价及体验:自我评价往往过高,容易自负,对教育者评价往往有对抗情绪。

⑦性质和程度:属于情绪、性格问题,或深或浅。

  1. 压抑型

①内部动因: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主要是焦虑。

②外部情境:挫折持续作用的情况。

③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情绪易消沉、易产生不良心境,气质多为弱型、性格内倾、怯弱、沉郁者居多。

④行为方式及其特点:为了消减由焦虑造成的内心紧张,主要采取逃避的方式,如不参加学习、交往等活动或活动时消极应付,以及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一般带有隐匿的持续的特点。

⑤行为后果:一般对集体或他人无明显危害,主要是妨害个性的健康发展。

⑥自我评价及体验:自我评价往往偏低,对自己不满、自卑、可能接受教育者鼓励性评价的影响。

⑦性质与程度:属于情绪、性格问题,程度较深。

各种问题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过失型,由于不

良需要,可以向品德不良型转化。品德不良型,可以发展到违法犯罪。过失型也可以向攻击型转化,还可以向压抑型转化。攻击型、压抑型又可以导致精神性格异常。攻击型也可以向品德不良型转化等。而所有这些类型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向正常状态转化。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类似的划分,探索它发展变化的规律,促使问题行为学生向正常状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