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美育的形成机制

课堂教学美的形成,是教师遵循教学美的规律,带着高昂的教学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创造性教学活动的结果。首先,教师将教材中美的潜因与一般的知识性内容组合在一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并与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 知识相融合。然后,再将它们和谐地组织并物化在教案之中成为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通过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学内容随着优美、恰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通道、传达到大脑。并通过大脑中已有“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加工形成新的形象、观念。实现教学内容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统一。于是主客体之间便出现一种和谐状态,美感体验随之产生。在这种活动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达到了和谐;教师本身也和教学内容形成了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智力生活、情绪状态更是达到一种大的和谐。心灵产生了共鸣。从而,课堂里出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状态——课堂教学美,师生在一起共同获得课堂教学美的享受。

在这里,师生的审美过程是寓于教学认识过程之中的。教学美是以教懂为前提的。正因为教学内容与主体相和谐所以才产生美。如果课没教懂,自然就谈不上主客体之间的和谐,谈不上美。只有既教懂了又教好了的课,和谐才会产生,教学美才会出现。

课堂教学美的规律也就是和谐规律。它表现为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识活动规律、情感规律、注意规律和兴趣规律等的综合统一而又灵活协调的创造性运用,即和谐地运用。这种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教学的矛盾来进行的。它力求创造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使和谐状态促进智力活动。智力活动带来和谐,带来了美。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矛盾的完善解决,即实现学生智力生活“不平衡→平衡”的转化,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力争使学生获得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使教学活动力求创造师生智力活动的最佳和谐状态。

课堂教学美的显现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保持高昂的教学热情。因为人的感情,可以激发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教师要以高昂的热情,深刻的情绪体验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从而形成课堂上师生情绪生活的和谐, 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